国际先驱导报上海特约记者非语报道
5月11日,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和银监会等中央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保证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打击炒地”“期房禁止转让”,成为此次房地产新政的关键词。其中对两年内转让的住房全额征收营业税等调控手段令炒家感到压力很大。
抛售狂潮
5月13日,上海最大的二手房中介之一——搏邦地产副总蒋国雄今年第一次发出了忧心忡忡的预测:由于新政力度加大,在政策截止前的最后日子里,必然会出现一次“抛售狂潮”。“尤其是在本周周末,上海的各家中介门店都会收入大量房源。”
话音刚落,一语中的。两天后的5月15日,静安、虹口、崇明和嘉定四区县签约套数同时告零。而二手房的抛售则大面积开始。有人称这是炒家开始与时间赛跑。
挂牌大军开始涌现在上海街头。来自安徽的吴明跑遍了上海的中介公司,要求在6月1日通知执行之日到来之前抛售其在长宁、徐汇两区的三处房产,他对记者说,两个月前刚刚买到的楼盘,现在就得抛了,如果再不抛,很可能要倾家荡产。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上海很多楼盘在一夜之间降价30万元。一个最为典型的案例是,一名来自浙江义乌的江先生带着另外16个人的委托,跑遍了上海知名的几大中介门店,打算把17个人手头的258套二手房全部抛售,人均抛房多达15套。这些房源多是新高档房,总价在200万元左右的居多,位置以浦东最多。
据上海大型房产中介公司金丰易居统计显示,进入5月份,挂牌出售量急增态势继续蔓延,每一周挂牌量都远远超过去年同期。而最高挂牌量的一周则是2004年历史最高水平的2倍,最多时可达到去年同期一个月的挂牌总量。预计二季度的抛盘仍会不断攀升。据这个公司统计,挂牌房源中,投资客占了一半以上。
每平米下跌3000元?
事实上,国家一系列平抑房价的措施出台后,从4月份开始,上海楼市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但是,没有多少业内人士认为上海楼市真的就会从此走上回落的轨道,走进任何一家正规中介公司,都会有人告诉你,只需要半年时间上,海房产市场就会再次回暖。
但是,胆小的人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慌。5月11日10时,新政当天,记者在上海网上交易网站——“房产之窗”上看到,上海城区房产交易量几乎为零,零星成交的房产大多为郊区房,上海住宅成交均价夸张地表现为下跌3000多元/平米。
这在8年的上海楼市盛宴中是不可想像的。一直居住在静安区一处老房子中的王星星一见到记者就扔下一句话:“楼市很早就和上海的工薪阶层没有关系了。”他对记者说,每个月收入4000元的他从5年前开始看房子,刚开始还能在市区看看,后来越看越往郊区,到了今年,干脆不看了,“就是等着房价什么时候跌”。
上海民间一个默认的说法是,本地楼价已经是形成了“321格局”:内环内3万元/平米,内环外环间2万元/平米,外环外1万元/平米。
在房产热潮中,帮人排队买楼成为一项收入不错的职业。一位外地农民工告诉记者,去年年底的时候,他帮人排了4个楼盘,挣了2000元,每次500元,而到了今年3月份,这个价格已经跌到了100元一次,他对记者说:“不过现在卖房的人也多了,可能排队的价格又要高了。”
也有人不赞同上海楼市暴跌的说法。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原(中国)地产研究中心总经理程博士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监测来看,这个数据(3000元)是不确切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上海楼市的销售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并没有这么夸张。由于此前开发项目一般处于中心区域,而现在的房地产项目则开始向边缘区域转移,这样相应的房地产的销售价格也随之出现一定的下降,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下降。
胶着状态
虽然卖家拼命挂牌,想在6月1日前将房子卖出,但在这轮下跌行情中,买家明显领会了“买涨不买跌”的规律,变得很犹豫。
买卖双方的这种心态,已导致二手房成交量持续下跌,诸多中介机构的业绩大幅下滑。上海普润地产、信义房产4月份成交量比3月份减少近50%,中原物业、21世纪不动产业4月业务量减少超过三成。
而二手房的如此状况同时影响了一手房。房产之窗网楼市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5月7日至13日,上海住宅类商品房成交面积为25.9万平方米,再创春节以来成交量的新低。
“目前待售的楼盘不仅受到来自二手房市场的抛盘压力,还要面对巨大的上市压力,此外上海还将出台相应的细化措施来落实中央政策,将本轮调控进行到底。”房产之窗网分析师尹喻表示,一些资金不足的开发商将受到“资金和土地”两重压力,不排除会出现“降价回笼资金”的局面。
目前的胶着状态在一些人看来,只是暂时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记者说,房价下跌不可避免,“但是我个人认为,只要大家不跟风而动,上海的房产还是值得投资的,在下跌到理性价位后买进,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种胶着状态给了包括银行和消费者在内的当事方思考下一步走法的时间。英国的《金融时报》评价说,如果房地产价值出现急剧下跌,中国脆弱的银行体系将面临压力,同时会耗尽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的个人储蓄并有损消费。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而处理好这些也成了摆在当事各方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