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袁超群实习生刘泉郭媛媛
李建武是阎良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他每天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泡在农民的瓜果菜地里。这几年阎良农业结构调整速度很快,以甜瓜、蔬菜、相枣为主的多种经营面积已达15万亩,对农民进行技术服务就显得尤为关键,责任落在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身上。站上在一线干活的只有14人,其中8名是党员。8名党员和其他技术员全部下乡蹲点包片,没有车他们下乡只能骑摩托车,光油费一年也是不少的开支。老农艺师林挺扬已经快到退休的年龄,他一直骑自行车下乡,一天跑几十公里却一点都不喊累。每个技术员的手机号,包片村镇农民差不多都知道,他们的手机便成了工作热线,电话费因此也直线上升,单位不报销个人也毫无怨言。在每年10月到来年3月份,是温室大棚蔬菜病害高发期,技术员们差不多每天都要跑20公里去查棚。
那一年井家村农民袁向阳种了两亩西葫芦,到了3月份眼看着别人家的瓜秧子已经开花结果,可自家的瓜苗还发不起来,老袁急得团团转,他马上想到了找“丁指导”,丁拓赶到一看,是生鸡肥施得多了,他让老袁用葡萄糖和尿素配制成糖氮液施用,结果苗没几天就缓过来了。这只是小菜一碟,丁拓就像菜农的“神医”,现在只要一到田间地头就被村民们很快围住,问这问那。碰到一些急事,农民晚上就赶到丁拓家当面请教,有时谈得时间长了,妻子难免有些意见,丁拓耐心解释道:“咱都是农村出来的,人家求到咱门上,咱损失的只是一些时间,农民要是耽误了庄稼病情,损失的可是一年的收入呀!”
李建武包片负责北屯街办范围的技术服务,2003年他在北屯地区引种了太空番茄、黄珍珠番茄等新品种。开始农民对这些新品种心存疑虑,李建武满怀信心地说,如果失败了他赔偿损失;番茄成熟后,他多方联系,让新型番茄进入了多家宾馆和超市,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且以高出普通番茄两三倍的价钱被订购一空,使种植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站上像李建武这样的技术员真不少。郭智勇的妻子在外地工作,他既要上班下乡,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下乡的日子回家的时间没个谱,孩子只能吃方便面充饥。实在不行了,他只好把孩子送到姐姐家照管。
阎良农技站的技术员们,为了农民能增收,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技术员万勇从1985年开始进行小麦育种和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的培育出了适宜关中及黄淮麦区种植的小麦品种“阎麦8911”。2002年获得市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2003年获得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累计推广面积1056万亩,增加小麦产量3.2亿公斤,创造社会效益3.48亿元,现在已成为我省关中中部灌区的主要种植品种。
走到阎良田间,经常会听农民们说起“农业处方”的东西,一开始让人大惑不解,经农技站支部书记王博一说,马上明白了。以前农民的瓜果蔬菜得了病,技术员给农民说该怎么治,但一转身农民就忘了药名,最后王博想,如果像医生开药方子的那样,让技术员针对农作物的病症,也开出一剂“药方”,农民就忘不了。这样以来,技术员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操作时间,农民们也省去了记不住药名,把握不好剂量的麻烦。处方上登记了农户的联系方式,以便技术员跟踪服务和随时保持联系。据王博介绍,自“农业处方”去年春天推出以来,技术员们已开出了5000多份处方,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