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将有新的标准出台,其中有望第一次引入政绩成本分析,有关媒体日前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援引权威人士的话透露,领导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有六个方面,而新颖之处则是考核办法首次提出了要对政绩进行成本分析,不仅看领导干部取得的政绩,还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以及为谁创造政绩,并对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以切实避免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
中央党校著名党建专家叶笃初昨天告诉记者,这种干部考核标准将是国家公共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的表现,但具体推出还需多种配套措施。“现在部分干部的政绩观中存在着狭隘的、急功近利的成分,少数干部为了在短期内有政绩,不计成本和代价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叶笃初坦言,干部考核标准加入成本分析,是大势所趋,也应进行到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就业研究中心副所长姚裕群也表示:“如果在考核标准中加入政绩成本分析,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出真正的政绩。这是对政绩检验的一种有效方式。”
“政绩成本分析办法,要想有效地实施,还需要在操作性上下功夫。”国家高等教育行政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董险峰进而指出,政绩考核不仅仅是一个对结果考核的评价体系。由于政策的决定是不具有可逆性的,可能在考核政绩时已经造成了损失。因此,政绩考核需要全盘考虑,是一个可持续性的体系。干部考核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公平性、公正性、地域性都是很重要的,不能朝令夕改。
叶笃初也预测,新的干部考核标准出台仍需一段时间。需要首先进行试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反复改进,使其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而且新标准在操作中也需要倾听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意见。
■相关链接
记者了解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前后,国家已经提出争取用两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也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据透露,新的领导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有六个方面,将包括“硬指针”与“软任务”、数量与质量、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紧密结合等内容。同时,领导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还将吸收应用国外人才考核评价的成功经验。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面,将杜绝出现“一种妙药治百病”,为防简单化、片面化,考核评价既看指针数据,但又不惟数据,定量分析和定量考核紧密结合,让“吃苦的人吃香”,“实干者得到实惠”。
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对政府官员的考核一直沿用两个评价体系,一个是政府部门的自我评价体系,另一个是社会评价体系。社会评价的渠道一般有三种,一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和群众;二是媒体的评价;三是社会中介机构特别是调查机构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