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南京特约记者高璎璎报道
南京利济巷2号看起来是十分普通的老宅,这处被认为是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且被目前幸存的“慰安妇”指认的侵华日军“慰安所”,却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国际先驱导报》记者5月24日来到利济巷2号,看到所有房屋都被围墙围起来,无法进入到里面,从外面看一楼的窗户都被拆除,只剩几根柱子,据周围的群众说,这里的居民都搬走了,这些老房子都要陆续拆掉。
南京利济巷2号是一座典型的民国风格建筑。据史料记载,利济巷2号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系民国政府杨善庆将军私有财产。日军攻占南京后,在此盘踞并将其更名为“故楼”,实为“慰安所”。
2003年,经南京市政府批准,南京长白街科巷地块作为以危旧房为主的旧城改造区,纳入当年南京市土地储备计划。整个拆迁项目需搬迁居民209户,工企单位4家,需拆除房屋面积7500多平方米,其中可能涉及“慰安所”的房屋共9幢,建筑面积为4800平方米。
那么,这样一座极具价值的建筑怎么会被列入到拆迁的计划之中呢?有关文物专家透露:由于利济巷2号目前尚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文物部门无权对其实施法定意义上的保护。有关部门表示,这是南京市政府考虑到居民居住的安全以及旧城改造需要而作的决定,其初衷是为了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以及改善城市的面貌。
记者2004年曾到过利济巷2号,当时拆迁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南京市房产管理局颁发的“宁拆许字2004第003号”的“房屋拆迁许可证”的许可下,南京市白下区拆迁办人员已进驻该地区负责拆迁工作。在拆迁许可证上清楚地标明,“利济巷2号18号(双号)”为拆迁范围,拆迁截止日期为2004年7月8日。当时只有少数几户没有搬,一些不愿搬走的老人激动地说:“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我们的耻辱。”
后来,由于众多媒体的介入,使得拆迁工作不得不缓下来,迫于舆论的压力,南京市政府于2004年6月8日就利济巷的拆迁问题召开了专门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徐宁表示,南京市只是对居住在该建筑里面的居民进行动迁,并未实施拆除。至于是否对该建筑实施保护以及以何种方式保护,将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严格论证后再作决定,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快一年过去了,该建筑是保护还是拆除?近日,本报记者就此咨询了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答复是这属于敏感问题,不便提。
慰安所文化研究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经盛鸿教授说,自2004年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后,政府组织有关历史、建筑方面的专家举行过两次论证会,专家们一致要求保护这块遗址,但政府一直没有表态。他说,利济巷是中国人民的耻辱,将它保存下来对后世能起到很好的警世作用。另外,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只要处理得好,也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当时论证会上,东南大学一位教授建议将利济巷2号建成纪念馆,交由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管理,将18号的部分房屋建成收费较低的青年旅馆,供来参观的学生住宿。这样既考虑了经济效益,又保留了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经盛鸿教授叹息地说,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文物保护任务繁重而必要,我们16个历史学专家曾写了一万多字的建议书给政府领导,呼吁保护南京的文物古迹,特别是近现代文物,可是没有任何答复,我们只能感到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