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无烟日”。本报记者昨天走访申城唯一一家专门的戒烟机构,发现——戒烟门诊9个月只来了42个求诊者
实习生徐尘远本报记者季颖
昨天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位于中山南二路上的上海瑞星医院。底楼大堂里找不到有关戒烟门诊的宣传资料,也没有明显的引导标识。经前台导医小姐指点,才在二楼走廊尽头找到了一间小小的诊室。房间里除一名值班医生外再无他人,显得格外冷清。
去年9月,这个号称申城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门戒烟的医疗门诊开张时,曾引起沪上媒体的关注。而今大半年过去了,它的境遇如何呢?记者的采访选在“世界无烟日”。前夕,便有了一点特别的味道。
主业成了副业 主治医生兼看失眠糖尿病
戒烟诊室看上去和常见的其他诊室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屋子中间放着医生的办公桌椅,墙角有张供求诊者使用的单人小床。除了办公桌上竖着的一块戒烟门诊介绍牌外,室内几乎找不到任何带有戒烟特色的陈设。门诊本来配备两名医生,但如今,发明这套戒烟疗法的则郑萍医生远在美国,只剩下中医汤教授一人独自“坐镇”。
聊起戒烟门诊,头发花白的汤教授对眼下的窘境并不讳言。
“开张到今天一共来过多少人?”记者问。
“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我们只接待了42名求诊者。”汤教授数了数手边的求诊名单,很快就报出这个数字,“5月份只有1人,治疗了5天就不来了。”
“没人来戒烟,我只好在这看看其他毛病,失眠啊糖尿病啊什么的。戒烟的人好久不来,其他病号倒是每天都有。”汤教授无奈地笑笑。虽然坐在戒烟诊室,戒烟却反倒成了他的“副业”。
中西医相结合 解除身体对香烟依赖
尽管门庭冷落到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但对于这套医院自创的戒烟疗法的功效,汤教授还是显得颇有信心:“相比单纯靠意志自己戒烟,门诊利用药物作用抑制烟瘾,成功率要高得多。”据他介绍,戒烟门诊的整个疗程需持续14天,其间医生会运用中西结合的手段从根源上解除身体对香烟的依赖。
汤教授从橱柜中取出一袋袋真空包装的褐色中药,又将细如发丝的银针拿给记者看。他说:“服中药是为了润肺化痰、通气止咳;针灸则可以调节肺部和气管神经,减少尼古丁对身体器官的损伤;再配合西药补液,就能起到活血化毒,改善微循环的功效。”
汤教授说,有些人虽然在生理上摆脱了烟瘾,但生活习惯还是改不了。“我们曾经接待过一位大学教授,他往书桌前一坐,右手拿起笔,左手不由自主地就去掏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有对策。”说罢,汤教授从抽屉里掏出一包“大前门”。这是医院特别加工过的“假烟”。“我们将卷烟里的烟丝小心地掏出来,换成特别配置的中草药。点燃以后同样会有烟雾产生,但对人体无毒无害。”汤教授透露,这是郑萍医生以前在美国开戒烟诊所时的小发明,在当地很受烟民欢迎。
为何乏人问津 14天疗程竟成最大“门槛”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颇为“新奇”的戒烟门诊乏人问津呢?
戒烟门诊要求就诊者在14天的治疗期内,每天必须抽出1小时来医院报到。汤教授保留了一份详细的就诊情况记录,每位就诊者的“出勤”状况及每天的吸烟数量都被如实记录在案。记者看到,大多数人的吸烟量在开始治疗后的一两天内都有明显下降,但半数就诊者在坚持一周后却因为“出差”、“开会”、“家事”等各种原因而中途放弃。
每天来医院戒烟对上班族来说确实并非易事。门诊的开放时间为上午8时至下午5时,而这段时间内多数人都在工作,没办法去医院。再加上单位出差或其他突发情况,要坚持整整14天真的挺难。许多戒烟者虽然对戒烟疗法的作用表示认可,但工作一忙,就把戒烟的事抛在脑后了。
而正是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令不少人打消了到诊所戒烟的念头。可出于成本和人力的考虑,医院暂时也找不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我们会让一些病人把袋装中药拿回家服用,但不来医院做针灸、打吊针的话,戒烟的效果会差很多。”汤教授还表示,一个疗程800多元的费用对部分烟民来说有些昂贵。
最终还靠自己 戒烟成不成功关键在坚持
如果坚持完14天的疗程,戒烟成功率能有多少?记者从病历记录里看到,42名求诊者中有22人坚持完成治疗,其中只有2人复吸,这意味着戒烟疗法的成功率高达90%。
40岁出头的徐女士烟龄已有10年,深知吸烟有害的她曾多次尝试自己戒烟,但都以失败告终。“两个多月前我在网上看到戒烟门诊的报道,父母极力动员我去,我就决定再试一次。”
徐女士告诉记者,她能坚持做完两周的治疗,除自己确实下了狠心之外,家人的督促和鼓励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段日子里,年迈的父母为帮助她戒烟,常陪她一起到门诊做治疗。“刚开始的两天会觉得有点头晕想吐,很不舒服。我总是对自己说,咬咬牙就过去了,一次性去除多年的心病,同样的苦就不用再吃第二次了。”
今年50岁的沈先生去年10月踏入戒烟诊室,他是在报上读到相关介绍后萌发了“试试看”的想法。做了几天戒烟治疗后,由于工作忙,这事便搁下了。
“刚治疗头两三天,抽烟量明显减少。打完吊针后总觉得口干,所以看见烟也不想抽。”沈先生表示,虽然戒烟门诊确实有效,但每天要去医院实在令他烦恼。据沈先生的爱人说,沈先生的工作经常需要应酬,别人敬了烟总要抽一支。在这样的环境下戒烟原本就很难。现在虽然比以前少抽些了,但这烟到底还是没戒成。
还要坚持多久 没有求诊者也不会关门
开办戒烟门诊的瑞星医院是一家民营医院,几年前曾搞过戒烟的特色治疗,但很快便因生意清淡而转做别的科目。去年引进了在美国办过多年戒烟诊所的郑萍医生后,又重起炉灶打出“沪上首家戒烟门诊”的招牌。一个熟悉情况的人士说,如今,“主创”医生郑萍的离去,更让人质疑门诊开办下去的必要性。
对此,瑞星医院表示,即使一个病号都没有也不会关闭戒烟门诊。“我们办这个门诊的初衷,只是想为所有下决心戒烟的人提供一点帮助。”汤教授强调。
相关报道
首批“无烟医疗机构”本市44家获授牌
今天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18个“世界无烟日”。上午10时,市爱卫办主任李忠阳向44家单位颁发了首批“无烟医疗机构”的匾牌,以此表彰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在带头戒烟、宣传控烟工作中所起的表率作用。
本次“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卫生工作者与控烟”,口号是“卫生工作者——控烟的表率”和“劝阻吸烟——卫生工作者的职责”。据了解,自本市于2001年首次开展医务人员“戒烟大行动”以来,各医疗机构率先垂范,并动员和鼓励了更多烟民加入戒烟的行列。根据本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5年规划、建设“健康城市”3年行动规划,全市医院创建“无烟医疗机构”的活动正日益深入。经有关部门对目前已申报的241家单位抽查复审,决定授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44家医疗机构为首批授牌的“无烟医疗机构”,其中包括6家三级医院、16家二级医院和22家一级医院。
达标的“无烟医疗机构”内有禁止吸烟的标志,职工不得在诊疗室、候诊室、病房等工作环境中吸烟,并应劝阻病人、家属及来访者不在医院候诊室、诊疗室及病房吸烟,医院内的小卖部、商店也不出售香烟。
有统计显示,全球目前有烟民约13亿人,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和烟草有关的疾病。中国目前的烟民数量约3.2亿,占世界吸烟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上海成年男性吸烟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始终维持在65%左右;被动吸烟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率48.9%,公众场所被动吸烟率31.3%。目前,中国每年有75万人死于吸烟导致的疾病,即每天2000多人。(本报记者施捷)
专家分析
戒烟门诊遭冷遇的根源何在?
记者采访时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吸烟者根本没有戒烟的打算。市民孙先生说,抽烟是他生活中的“重要乐趣”之一,既然自己没什么大病,干吗非得那么痛苦地把烟戒掉?
上海市吸烟与健康协会副秘书长甘兴发认为,目前尚无任何戒烟疗法得到科学认证,药物治疗所起的只是有限的辅助作用,能否戒烟成功还是取决于个人意志。因此虽然有过成功的例子,但他对戒烟门诊的疗效持保留态度。甘兴发表示,目前的社会环境对戒烟者仍然很不利,烟草广告随处可见,公共场所烟雾缭绕,未成年人也可轻易买到香烟。在这种环境中,即便有戒烟之心,实施起来也很困难。
“现在的禁烟宣传还只停留在劝导和教育的层面上,如没有强制性的政策法规作为辅佐,其成效肯定有限。”据甘兴发介绍,中国政府已在2003年11月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但具体禁烟措施尚未出台。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认为,吸烟危害宣传不够和公共场所禁烟不力是导致人们戒烟意识淡薄的两大主因。如今,宣传禁烟的公益广告难觅踪影,饭店酒家的餐桌上却都能找到事先备好的烟灰缸。一些候车室、会议室更是终日烟雾缭绕。在前年非典时期,社会上甚至流传过“吸烟者不易传染SARS”的谣言,这就说明人们对吸烟的危害尚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戒烟氛围很难形成,戒烟门诊遭冷遇也就不奇怪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戒烟”,共找到
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