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索罗斯基金会开始有意识在独联体国家投棋布子,推广西方价值观、大搞“民主渗透”。
1990年,索罗斯基金在乌克兰创建“国际复兴基金会”,该组织自其成立之日起至2004年底共投入8200万美元在基辅设立了基金会总部、在乌国内其他24个地区开设了分支机构。
1992年,进驻摩尔多瓦分支机构成立。
1993年,选中有“中亚民主岛”之称的吉尔吉斯斯坦,重点扶持该国的独立媒体,并以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为突破口迅速扩大影响。
1994年,进入格鲁吉亚,如今该基金已在格首都第比利斯设有“国际索罗斯科教计划”中心等4大机构,并在格4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1995年,在俄宣告成立,该基金会一共在俄设立了近10个研究机构,其中在莫斯科有“普希金图书馆基金会”、“文化政策研究所”,在圣彼得堡有“利哈乔夫基金会”,在西伯利亚有“开放的西伯利亚地区间慈善基金会”等。
1995年,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中亚大国哈萨克斯坦,试图将其作为进军中亚的桥头堡。
1996年,打入乌兹别克斯坦。
1997年,将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纳入其全球网络。
索罗斯基金会活动内容也日益广泛,既包括培训反对派、资助独立媒体、监督司法体系等政治内容,也包括完善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扶持中小企业等社会经济内容。在多数独联体国家的首都,从官员、学者到记者都可能得到索罗斯基金会提供的免费培训,一些社会精英则会受邀访问西方的名城重镇,并在那里进行“知识更新”。
近年来,索罗斯基金会与其他西方民间组织明显从“潜伏期”进入了“活跃期”。它们在各国选举前做年轻选民的思想工作,把本组织的工作人员从一个国家派到另外一个国家充当“革命导师”。
有舆论指出,“开放社会”不过是一个招牌,援助和扶贫也不过是装饰门面。索罗斯的真实意图是向全世界那些“不够民主”的国家输出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掀起“民主浪潮”,通过国家政权更迭为自己的金融投机鸣锣开道。因为在一个“封闭”社会里,索罗斯找不到金融投机的机会。(关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