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播出
5月24日上午,在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里,进行了一例白内障摘除手术,手术是常规的,但是做手术的人却是很特殊的,这不仅因为他今年已经91岁高龄了,而且因为他是1937年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当中唯一的健在者,这位老人名叫杨养正。据医生讲,91岁高龄做这样的手术,最终的效果是很难预料的,那么杨养正老人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个手术呢?他说如果不做这个手术的话,他多少年的一个夙愿就彻底没办法实现了。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夙愿呢?要是从头上说,那就得回到抗日战争那个年代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声称三个月灭亡中国。 37天后的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战况极为惨烈。10月26日,中国军队一个营的将士死守最后的堡垒——上海四行仓库,虽然四面受敌,孤军奋战,但是他们却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坚守了整整四天五夜,从此“八百壮士”的威名享誉中外,成为中国顽强抗战的象征之一。追忆那段辉煌的历史,人们发现这样一个名字——杨得馀。
这首歌的歌名叫《八百壮士》,91岁的杨养正老人说,这首歌他已经唱了60多年了,因为他无法忘记,发生在68年前的那场惨烈的战斗,也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战斗一开始,他们全营的每一个人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杨养正:退进四行仓库,做这个生死的抗战,坚决抵制,就是说不准退却。
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指挥官谢晋元愤笔写下了“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的誓言。当时,杨养正还不叫杨养正,叫杨德馀,23岁,是一名排长。他带领着一个排30多名士兵坚守在四行仓库旁边的一幢三层的砖瓦房里。
10月27日清晨,日军逼近四行仓库前沿阵地。
杨养正:拿那个麻布口袋装的土,把墙面都堵起来,你是不可能进来的,你也不能前进,你只有用飞机大炮向我们攻击,开着大炮隔很远向我们打,你打你的,我们也没有办法。日本的飞机整天整天在飞,你飞机飞矮了,我机枪也打你,我把机枪放在肩膀上,打你飞机,他不敢低飞,所以日本的炸弹丢得没有那么准确。
虽然后来被称作八百壮士,而实际上,当时,坚守在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只有四百多人。
杨养正:日军问里面多少人啊?那个时候我们不敢乱说,我们团长说,800人,就是800人。那个时候兵不厌诈,我们只有400(多)人,也要说我们有800人,我们也是吓唬敌人的嘛。
浴血奋战了四天五夜之后,10月30日,中国军队奉命撤退。
杨养正:我们在30号晚上,12点钟以后撤退,为什么要12点钟以后撤退?因为日本人吹牛他说他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我们在上海从8月起打到10月,也将近三个月了,我们也跟他们打了三个月了,我不想你吹牛嘛。
在这次撤退中,杨养正和他带领的30多名士兵负责掩护。
杨养正:四行仓库想退出来,他必定要经过我们的砖瓦房,走到三间屋后面,推门退出去,退到英租界去,假如我们这样一丢,失守了,那就没法了,人全都退不出来。
为了顺利地撤退,杨养正带领的30多名士兵除了要死守砖瓦房外,更重要的是要清除砖瓦房外的日军坦克,因为这些坦克封锁了撤退的必经之路。
杨养正:我们必须要打他的坦克,不把他的坦克消灭,我们退不了,就只有死,明明有命令我们也退不出去,只有这样子,我们就射击打那个坦克。打了好久,没办法,打不到,当时我把这个气枪借过来,我说可能你们子弹不行,这个子弹换钢芯的子弹,我们子弹前面有那个钢芯的,前面有那个弹头,有钢芯的,我说你把钢芯的子弹拿给我。我把机枪借过来,把钢芯子弹一插,一发是20打,我对着那个阳台前面,就打了那么几下,他那个炮弹可能就打到我们的房子的顶上来了,那个炸弹一爆炸的话,我的眼睛就轰到了。
经过激战,在伤亡一百多人后,大部队终于顺利地撤出阵地,左眼受伤的杨养正也被抬了出来。
杨养正:他们跑过来看我,说杨排长受伤了,放在地窖里面,就喊杨排长,杨排长,我也没见他们答应,喊半天,我不晓得,其实我是睡着了,因为那个四天五夜都没有睡觉。
昏睡中的杨养正被送到了医院,他的左眼眼球已经被完全打碎,必须摘除。就这样23岁的杨养正失去了左眼。一位医生出于对他的敬佩,免费为他安装了一颗陶瓷假眼。
记者:您当时知道您的眼睛没有了,您当时伤心吗?
杨养正:没有办法,打仗不死就伤,不伤就死,这个是没法的。
在随后的六年中,杨养正又历经多次生死劫难,而也就在这期间,他把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杨德馀改成了杨养正。
杨养正:本来叫杨德馀,为什么叫杨养正呢,我在那里看了有个“养天地正气”这样子,我说我那个生命不该死,我说我还是“养天地正气”,不该死嘛,所以我就改了个杨养正。
1944年,已经30岁的杨养正来到重庆。后来他离开部队,并结识了现在的老伴,当时只有17岁女学生的赵孝芳。
杨养正的老伴:当时我们学生还是有点儿爱国的那种心思,认为他是一个八百壮士,还是个抗日英雄,从小学习的时候,读书的时候都讲了的八百壮士,书上都讲过的,我们都觉得,他总还算是一个抗日英雄,这么一个样子,才跟他两个耍起的。
虽然两个人相互爱慕,但双方共同决定暂不结婚。
杨养正:国家还得打仗,你不能就结婚了,等到我们国家平静了,我们才结婚啊。
记者:你当时怎么约定的你们俩?
杨养正:约定的就是日本投降我们就结婚。
1945年8月15日,八年抗战终于胜利了,而杨养正和赵孝芳也最终迎来了他们大喜的日子。
转眼60年过去了,在过去的岁月里,杨养正常常想起当年的那场战斗,想起那些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
杨养正:想到上海去看看,我原来的(旧战场),他们报上说上海宝山有一个纪念馆嘛,我在上海看看,我想上去看看,但是我现在还不能,我们团长那个坟墓还在上海,还在那里过的好好的,我就想去看一看那个坟墓。
想到上海去看看,这是老人很早就有的想法,但是一直没有去成。到了1993年,老人79岁的时候,幸存的右眼又出现了严重的白内障,后来慢慢地就失明了。那么这么一来的话,想去上海看看的愿望几乎就成了老人根本没办法实现的梦想。
自从右眼失明以来,老人最常呆的地方就是这个沙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听收音机。
老人最喜欢听的节目是新闻,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老人常常在广播中收听相关的消息。此时,老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渴望能够再次看到光明,再次回到昔日的战场。那么,老人的心愿能实现吗?
今年3月,重庆《时代信报》在一个“寻找抗日老兵”的连续报道中,对老人的情况和心愿进行了报道。
《时代信报》的记者: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一些微薄的力量,去帮他实现这个心愿,同时也尽可能的去扩大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他。
随后,重庆、成都多个媒体也先后采访了老人。
很快,上海凇沪会战纪念馆、九一八爱国网等多家上海媒体也都知道了91岁老兵杨养正的心愿。4月26日,他们来到老人的家。在这一天,经九一八爱国网的主编吴祖康的事先联系,杨养正老人与当年一起血战四行仓库的战友之子,远在台湾的上官百成先生通了电话。
后来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再次唱起了《八百壮士》。
记者临走的时候带上了老人的病历,跟他说把病例拿到上海去联系医院给他治疗眼睛,争取能够复明,然后在他身体情况许可的情况下,安排他去当年的旧战场去看一看。老人一听非常高兴,就白天晚上地盼着上海那边儿的消息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新的变化,重庆大坪医院把他给接走了。
孙卫忠(大坪医院政委):我们从媒体上看到老人家有一个夙愿,在抗日战争60多年,他想再回上海看一看,那么我们也为了满足老人家这个夙愿,我们想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工作。把老人接来,不论是医疗上,生活上,通通都是免费义务的治疗,除此之外,我们安排了最好的专家教授,对老人家进行治疗,因为老人家的健在,不但是他家的幸福,也是我们重庆的幸福。
在大坪医院,老人住在条件最好的病房,医院还特意为他买了两双布鞋和一些衣物。为了把老人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以应对手术,医院专门为他制定了营养食谱。
要实现老人的心愿,首先要解决老人的眼睛问题。
医生(一):这个白内障很厉害了,这个核非常厉害,而且他有高血压的病史,而且从他病史当中看,他视力不好十多年,应该说他的手术效果是不好的。
医生(二):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在病人家属要求愿意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给他做,能够提高多少算多少。
重庆《时代信报》在5月14日,15日两天举行了主题为《向抗日老英雄杨养正爱心募捐》的大型义卖活动,共卖出报纸5000多份,所得款项5000多元全部用来帮助老人实现夙愿。
田间(《时代信报》主编):我们衷心希望,他能够回到上海,能够回到四行仓库,回到当时在那里对着日本侵略者在扣扳机的那个地方,重新回到那个地方,领略他自己的一份光荣。
除此之外,很多采访过老人的媒体记者和看过有关老人的报道的读者、观众也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着自己的心意,大家都非常牵挂着这位抗日老兵。
得知自己明天就要手术了,老人再一次唱起了他最喜欢的八百壮士歌,所不同的是这次他把歌词的最后一句改动了。
(把最后一句:“中国不会亡”改成了“中国一定强”。)
相关情况:杨养正的白内障已经被摘除,但因为他的右眼存在着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状况,现在他只能恢复到对强光刺激产生反应,眼睛的彻底复明仍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进一步地治疗。
老人是否能够完成再次回到旧战场的心愿?我们将会继续关注。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杨养正”,共找到
34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