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六月一日电 题:郑和与泉州百崎“接官亭”
中新社记者韩胜宝 林永传
记者来到福建泉州惠安县百崎回族乡,该乡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是回族人,现有回族一万二千多人。在该乡的白崎渡口,有一个“接官亭”,乡人民政府在其碑文中记载:“接官亭原名桥尾亭,公元一四一七年明钦差总兵太监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船队停泊后渚港,应百崎肇基祖郭仲远邀请,前来探访,百崎先祖在此亭迎接,接官亭因此得名。”
“接官亭”至今仍屹立在白崎渡口,俯瞰着江水泱泱的后渚港。此亭坐北朝南,是一座纯花岗岩结构的古老四角凉亭,占地约五十平方,面阔、进深各三间,顶为石构四角攒尖式。伞形的塔盖向四方倾斜,四边方形石柱共十二根,中央石柱四根,恰恰组成了一个“回”字。亭内有乾隆三十六年、光绪二十年重修碑记各一方。
明永乐十五年(一四一七年),郑和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中,船队曾在泉州后渚港一带候风。与后渚港隔海相望的泉州湾北岸惠安县百崎铺,恰好是一支回民的聚居地。百崎肇基祖郭仲远的第十九代后裔、当地郑和研究学者郭廷玺向记者讲述说,同为回民的郑和与百崎回民也就有了一段友好的往来,至今,百崎仍保留着一些珍贵的史迹,并流传着许多有关郑和的美丽传说。
郭廷玺说,郑和从小出生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他在泉州逗留期间结识了在清真寺礼拜的百崎肇基祖郭仲远,出自回民之间的族谊,郑和毅然过江探访。郭仲远家族一时找不到迎宾驿馆,遂借渡口凉亭摆设香案,携众儿孙在此恭候钦差太监大驾。此后,百崎回民为纪念郑和来访,则将此凉亭称为“接官亭”。
他说,永乐二十年(一四二二)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回时途经泉州,又在这里短暂逗留。回想起当年过访百崎,深受当地回族兄弟盛情款待,与郭仲远酣然对弈、促膝谈心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因而再度过江来访,共叙离情。郑和还亲自在接官亭为郭仲远的儿子主持了隆重的婚礼。当时,新娘的父亲郑指挥使备办了丰厚的嫁妆,由官船运送到白崎渡口,停放在接官亭。因此,接官亭又称为“送嫁亭”。
郭廷玺还告诉记者,郑和撮合了回汉联婚,促进了民族团结,他的助人义举被一代又一代的百崎回民争相传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