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国群(研究员)
兵圣孙武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指导者能否对战争做到详察、深察,军事思想,即军事方针、政策、指导等等的先进或保守程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二战的历史画卷,人们便可发现,因循守旧的军事思想,给一些国家带来的或是灭顶之灾,或是损失惨重的后果。
波兰是军事保守的第一个牺牲品。当时波兰军队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骑兵决胜的时代。它的将领们认为,战争仍然会像以前那样,军队缓慢展开,先是调动骑兵和派出几批巡逻队,然后双方谨慎小心地前进,逐步投入军队进行战斗。参加侵波战争的德军名将古德里安惊讶地指出:“波兰骑兵居然用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拥有150万之众的波军,不到一个月便灰飞烟灭。
其他一些大国,也因恪守过时的军事思想,而在战火蔓延到自己国家的时候大吃其亏。苏军在头6个月损失700万人、丢失大片国土,拥有300万之众的法军与德军交手仅六周就签订城下之盟,英军从法国的大溃退,美军太平洋舰队饮恨珍珠港,分别成为了它们永久的伤痛。初期的失利教育了这些国家的战争指导者,迫使他们以敌为师,学到了新的、先进的军事思想,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总结历史,方知军事保守会带来无穷的危害。首先,对战争形态的可能巨变浑然不觉,导致战争准备软弱无力。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检验,在随后一二十年中,作战飞机、航空母舰、坦克有了飞速的发展,海空、陆空协同作战有了质的飞跃,德国、日本的“闪击战”理论正是诞生于这个崭新基础之上的。其他大国的军队,虽然有朱可夫、戴高乐这样一些提出新战争形态的人崭露头角,但当时他们不占主导地位,对军队建设没有决策权。同时军政高层也没有接受这些革新派的思想和观念。战争初期的实践表明,这些大国的军队,从军队建设到战场建设,从战略指导到战术战法,根本适应不了对抗“闪击战”的需要。
其次,缺乏高效率运用新型主战兵器的能力。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投入实战。不过那时的坦克,在进攻中只是作为步兵、骑兵的支援、掩护力量加以运用;在防御中,只是作为可以机动的火力点来运用。希特勒主政后不久,便采纳了古德里安等人使用大规模装甲集群实施“闪击战”的理论,组建了大批以坦克为主力的机械化突击军团,并反复进行演练,获得了宝贵经验。战争初期坦克大显神威,取得了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效益。在坦克的故乡英国,至二战爆发时,仍然将坦克的运用局限在一战时的经验之中。法国虽然拥有与德国数量大致相当的坦克,却将它们“撒胡椒面”平均配属给陆军的所有战术兵团。
胜利者往往容易固步自封,而失败者却往往走励精图变之路。一战中的胜利者英国、法国,以及失败者德国,就是两种类型的代表。德国输掉一战后,军界的革新之风勃然兴起,各种理论观点交锋、争鸣,为最高当局的战争决策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英、法两国躺在胜利的“吊床”上悠闲自得,对德军的变革不以为然。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军元帅艾伦赛在二战爆发前所说的一席话。他说,德国的将军们必将遇到困难,因为他们之中没有哪一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达到过上尉以上军阶。他的话成为了世界军界的一段笑料,因为后来的历史表明,恰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不过是一个小班长的希特勒,指挥那些一战时没有达到上尉以上军阶的将领们,只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就迫使法国举起了白旗。由此还可以推论,若不是后来希特勒出现重大的战略失误,盟国在1945年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也许还成问题。
日月如梭,6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如今新军事变革浪潮汹涌。新军事变革的内容很多,决定因素是军事思想和观念,因为它是“灯塔”,既指引着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前进方向,又规定着战争的发展方向。以史为鉴,我们只有以创新的眼光去发展军事理论,方能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类型的战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军事”,共找到
16,156,06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