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宪法条约》在法国和荷兰公投失败对于整个欧洲一体化进程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葡萄牙外交部长多阿马拉尔日前称,在法国与荷兰公投否决《欧盟宪法条约》后,欧盟各成员国可能在本月中旬举行首脑会议期间决定是否取消余下所有正在筹备中的欧盟宪法公决。
欧洲一直是全球地区一体化的范本,从二战之后的“煤钢联合体”开始,欧洲大陆的国家关系一直成为地区一体化的试金石。尤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申根协定》的签署让整个欧洲的民众都体会到一体化给欧洲生产资料自由流动、资源共享和公众旅行带来的好处,因此许多观察家都乐观地估计,《欧盟宪法条约》会催生一个在内政、外交上更加趋于一致的欧洲。
事实上,在法国之前的各国公投顺利通过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法国和荷兰这两个欧洲大陆重要国家的公众对于《欧盟宪法条约》的否定,成为了欧洲一体化信心崩溃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一项政策从政府层面的决策行为到公众层面的认识,需要一个解释过程。而欧洲不少国家的公众对于《欧盟宪法条约》则并不感冒,但法国这个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国,政府在广泛讨论欧盟宪法的时候却忽视了公众意见。
更为重要的是,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今天,从对外一致性开始逐渐转向内部一体化。尤其是宪法条约标志着,寻求欧洲整体利益的企图正在逐渐超越个体利益。这对于各国公众来说,可能会出现新的利益损失。这些利益包括文化优越性,资源配置的传统观念以及民族观点。
欧洲公众体会到了统一货币、统一旗帜甚至是统一护照带来的优越感,但是宪法体现的主要是行为的约束性和普世权益的保护。在这个时候,形式上的统一意志,往往会被单一民族性的考虑所取代。
从满怀信心到退回原处,《欧盟宪法条约》遭遇“死亡之吻”仅仅只是一个晚上的事情,欧洲一体化也就是行走在一票之间。全球化时代的这个大事件告诉我们,政府意志和公众意志之间,并非从来就是同质的,有的时候甚至有向左和矛盾的可能。这种情况也是目前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实际上,寻求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并不单纯的是各国政府之间的议程,也是如何发扬公众利益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政策引入公众意志,并且进行充分讨论的结果。从欧洲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来看,欧洲公众对于自身利益损失的担忧,往往会导致欧洲对外政策无法一致。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民族性和一体化矛盾的化解,需要政府和公众之间更大范围的沟通。这种沟通不但是语言层面的阐释,甚至应当是公众对于决策整个过程的参与。从目前来看,公众只是在宪法条约的最后推广阶段进行了参与,而草拟和制定前期的公众的参与程度不足,这样才会导致公投一旦失败,政治制定便不得不全面翻盘重来的情况。
尽管欧盟宪法条约前途黯淡,但是并不意味着欧洲地区一体化进程失去希望。只是在这其中,如何向公众解释一体化的优越性,欧洲各种利益群体如何在其中体现其价值,成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今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一体化”,共找到
5,289,50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