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周刊》5月1日一期刊登童清峰撰写的文章:简体字书冲击台湾书市。摘要如下:
随着两岸交流热络,中国大陆简体字版书也在台湾水涨船高。如今简体书成为公开的书市,在台湾的大学校园附近专卖店随处林立。
最近台北市忠孝东路出现一家台湾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简体字书店————上海书店,在出版界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
上海书店由《联合报》旗下联经出版公司经营,透过该报系在媒体的造势,引爆一股强大的购书潮。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上海书店董事长林载爵指出,上海书店开张后比预期“热闹”,除了原先设定的中老年读者,年轻人与上班族也显著增加。
简体字书之所以吸引台湾民众,在于价廉,平均定价比台湾便宜1/3,对台湾读者具有莫大吸引力。林载爵指出,台湾图书市场年营业额高达新台币600亿元(近20亿美元),目前台湾简体字图书年营业额才新台币5亿元而已,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简体字书在台湾曾经有过一段幽暗的岁月。全台率先进口简体字书的“万卷楼”总经理梁锦兴回想上世纪60年代,大陆书被视为禁书,每次书进口都要在海关留下记录并进行约谈,有着无限感慨。他在“华文出版会议”上指出,到了90年代因应教学需求,出版业者纷纷公开或不公开通过各种方法带书进来。1992年制定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定,不得公开销售大陆图书,但对出版策略灵活的业者而言,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开始了半地下化的销售。对此,台湾当局也睁一眼闭一眼,直到前年7月重修法令,大幅松绑两岸图书流通限制,才正式开放业者经营简体字书店。
林载爵指出,透过大陆图书资料库的版权审查,所有在台登记的版权书上海书店都不会进口,因此不可能会有简体书跟台湾繁体书同台抢市的问题。相反,它可能会有弥补作用。
远流出版公司负责人王荣文指出,开放简体字书进口有助纾解台湾没有能力出版的困境,过去在台湾属于小众市场的文史哲及中国古籍等冷门书因此得到弥补。另一方面,大陆书价格比较低的优势,会对台湾书造成压力,台湾书必须再提高它的品质。
解禁书出版量飙升
郝明义也指出华文世界一些特有现象,主要出现在生产出版和通路销售两方面。生产出版方面,因为华文主要是台湾和大陆两地,台湾自1989年解严以后,出版量大幅扩张,从一年五六千种新书,一路增加到三四万种新书,他说,这是因为1988年后社会开放、经济所得提高、政治松绑而出版量一路飙升。
同样情况也发生在大陆。每隔一二个月就要到大陆考察的郝明义指出,大陆近年出版量也增加得非常大,本身在出版与生产上也有极大需求,甚至有很多新的事物不断涌现,还有很多过去没有出版的现在可以出版,要“补”生产的书太多。他说:“华文世界特有现象就是两边都以快速扩充、快速出版的路子在滚动,有市场机制和商业利益在刺激。”
在巨大急速的生产过程当中,两岸出版通路的游戏规则也产生巨变。台湾已经经历很长的发展过程,大陆也发生类似情况,主渠道、二渠道,随着开放脚步产生非常剧烈的变化。郝明义指出:“这些通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剧烈到这种程度,也是华文世界特有的现象。”
由于开放得比大陆早,台湾出版业在选题的精确度与速度、涉外资源的丰沛性、整体包装行销上,向来领先大陆,也是大陆学习的对象。但这几年来,这样的优势已经受到挑战。王荣文指出,大陆出版业者的出版研究明显超越台湾,“他们对各个公司的个案研究做得比台湾好”。他曾经观察到大陆业者出访时随时做笔记,回去便纳入改革中,形成新的制度。他认为,台湾原有的优势,例如经营管理,大陆已经有了,但他们有的优势,台湾却不一定有。
郝明义则认为,资金优势台湾早就没有了,大陆出版社现金存款上亿人民币的例子太多了。印刷方面,大陆现在很多书都印得非常好,甚至装帧讲究都已超越台湾。行销优势“更谈不上”。这位台湾出版界的重量级人物指出,行销这种东西很多都是因地制宜的,不了解当地人的口味、习惯,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再谈到编辑,郝明义说:“就看什么书,如果是工具书,例如字典、百科全书,台湾根本不如大陆,还落后人家。台湾在一些轻松、娱乐方面的书或者图文书,有一点儿领先,但也说不上真正的领先,同样的领域,大陆也有很多优秀的工作者,那种领先很容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