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每个高中毕业生来说,此时此刻,无论是欢乐还是忧愁,都是其人生转折的路口。
而对每个家长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因为他们也曾经历过,更知道其中的滋味,所以也就更紧张。
昨天,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本报记者把镜头和采访机对准了这样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
父亲的1978
凉白开伴我进考场
周先生不仅是一位自国家恢复高考以来参加过两届高考的考生,同时,还是一位今年陪孩子高考的父亲。昨日,记者有幸在陈经伦中学考场听他叙述了自己当时参加高考的情景。
高考是我走出农村的惟一出路
我是一个在河北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村里上的学。我在冀县中学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因为考上大学命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此,决心报考大学。
那时,我们家总共有3个兄弟,大哥和二哥考了两次大学都没考上,所以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身上。再加上家里只有三间房,两个哥哥都要成家,住房很紧张,如果当时我考不上,家里就没地方住了。
高考是我从农村走出来的惟一出路。
进考场时父母在地里忙农活
1978年2月,我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当天,我一个人走路去的考场,当时父母都在田地里忙活,对于我高考的事,他们虽然也着急,可是根本就照顾不过来,考试时我只带了一瓶凉开水,中午在学校里吃饭。
当时,所有考试的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考完以后自己一个人回家。别说汽车送了,就是见着一辆自行车也觉得稀奇。现在的孩子,又有车接送,又有宾馆住,比我们那时候真不知道优越多少呢。
儿子高考我和媳妇守考场
今年我儿子高考,时隔近30年的时间,我再一次目睹了高考的场面。看着儿子走进考场,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当年走进冀县考场的情景来,想起那些穿补丁衣服的同学,和自己喝的凉白开。
但是,儿子的高考,毕竟只有一次啊,虽然在现在看来,这并不是孩子一条惟一的出路,可是,这毕竟是他上了12年学以后的一次最终的检验啊。况且,以后找工作,没有学历可不行。所以,再怎么样,我也得替他安排好。除了预订了宾馆,我和媳妇这两天都坚守在考场。
儿子的2005
考完以后就庆祝生日
采访中,周先生告诉记者,儿子是陈经伦中学的学生,6月8日,不仅是儿子周骥高考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他18岁的生日。
谈起自己的这次高考,周骥同学显得很是轻松。
“我觉得高考是给每一个同龄人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包括农村的孩子,他们也有机会加入进来,同时这也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一次机会。”
当记者问他,如果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会怎么想时,他略微停顿了一下以后说道:“我觉得自己对考上大学有90%的把握。考大学对我来说,除了对我以后找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还有就是我可以尽情体验大学校园的生活。”
当记者问他考完试以后如何庆祝自己的生日时,他说:“先和同学庆祝,再回家和父母庆祝,最后是好好地睡一个觉,因为我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
实习记者 王蓉蓉
考场外家长的焦虑甚至比孩子还多。
父母的1977
为小麦增收参加高考
陈先生夫妇俩都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那届参加高考的,昨天,在北医附中考点,他们和儿子陈程接受了记者采访。
高考午餐就是一个馒头
“1977年我参加高考时报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目的是想改变种田靠天吃饭的现状,使我家的小麦每亩增收50斤。”陈先生满脸虔诚地说:“真的,那时候我们参加高考都想着能为国家做点什么贡献。”
据陈先生介绍,1975年他高中毕业后,由于当时国家取消了高考,他被推荐到延庆革委会招待所工作。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后,当时他并不知情,能参加高考完全得益于自己的班主任。“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上高中时的班主任李老师,是他告诉我高考的消息。”
回忆当年参加高考的情况,陈先生有些激动。“1977年参加高考时天气特别冷,当时我骑自行车用了一个小时才赶到考点,午餐也只能吃一个馒头了事。”陈先生表示,他当时参加高考非常自然,没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是希望自己能正常发挥,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首次参加高考我落榜了
“1977年参加高考我落榜了,但我根本没有感到压力,因为不上大学也能分配到工作。”王女士告诉记者。
对于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情况王女士感慨地说“我参加高考时完全是个人行为,几乎没有人过问,但现在孩子高考已经变成家庭行为了。”王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很多家长都不愿意一整天陪孩子考试但如果不来,又怕孩子精神上受冷落。
儿子的2005
背着众多责任进考场
陈程是矿院附中的学生,昨天下午4点20分,他提前40分钟交了英语试卷从北医附中考场走出,此时他的父母陈先生夫妇已经早早迎了上去。
陈程告诉记者:“今天的英语试卷不是特别难,但这次高考让我有点憔悴,感觉现在太累了。”据陈程介绍,考前他报的志愿是北京师范大学,为考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他几乎每天早晨都5点起床,一天除吃饭和少许时间的休息外,一般凌晨才能睡觉。
“考完试我想好好睡个觉,周末再陪陪父母。”陈程说:“我觉得高考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是多方面的,每当我走进和走出考场时,我觉得自己好像承担着许多责任,但现在终于解脱了。”
信报记者 李剑英
孩子和父母谁的压力大?
■父辈说变化
考生压力越背越重
对于高考,当年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家长更能体会到作为考生的孩子的心情。昨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记者在北京八十中学考点外,与不少当时参加过高考的家长聊起“高考”这个话题。
要求更高试题更活
昨天下午3点,几位家长正拿着一份报纸看第一天语文的作文题目,以《说“安”》为题写一篇作文。家长们对此命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先生说,这个作文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生不仅要将“安”的含义理解透,还要进行一定的哲理性思辨,既要知识面广,思维灵敏,又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这恰好反映了现在作文命题的灵活多样。
考生家长刘女士依稀记得1977年她参加高考时的作文命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她说:“当时刚刚结束十年动乱,高考恢复的第一年,从政治角度来命题是当年的一大趋势。”
一人高考众人紧张
张先生1979年参加的高考,他说当时几乎没有人关心他们,考试时家人也不会问他考得怎样。“一切都得一个人承受。而且以前教材都很奇缺,更别说什么高考辅导材料了。”他说,现在临近高考时,学校、家长、社会全都关注高考。媒体关于高考的报道铺天盖地,教育辅导节目也日益增多。
家长李女士表示,现在社会的普遍关注,给了考生太多的压力,有些学生甚至将考上大学当成是报答父母、亲友、老师的一个责任与义务,而且他们对自己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许多学生并不满足于考上一所大学,拿我孩子来说,他总跟我们说希望自己考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甚至问我们能不能帮他到国外深造。”
实习记者 李琦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高考”,共找到
10,359,76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