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武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一名外事民警,层层选拔后,成为武汉市惟一一名符合条件的国际维和警察,两度出征,亲历东帝汶动荡的局势和数不清的骚乱
他打破了国际维和行动指挥中心没有中国人的纪录,被联合国维和总监授予“联合国维护和平勋章”
[注视]
代表中国警察的形象
光看郭兵的外表,就很为我们“长脸”:1.80米多的身高,挺拔神气之外还透着几分睿智,代表“中国警察的形象”。
其时,郭兵刚刚第二次参加维和归来,在家中倒时差。房间陈设简朴,一张全家福照片和几块闪闪发亮的勋章最为醒目。
郭兵,被称为武汉市“维和警察第一人”,曾两跨异国“生死线”,先是2000年前往东帝汶呆了一年,去年又再次出征。
签下“生死状” 奔赴维和前线
东帝汶,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与之降生的几乎是频繁的战乱和仇杀。1999年10月其宣布独立后,一度出现无政府的失控局面。在此背景下,2000年1月,中国首次向东帝汶派遣第一批由15人组成的维和警察队伍,进而又增派了40名民警。郭兵是其中一员。
当时,当地支持政府的民兵和土著居民正枪战不断,已发生澳大利亚、新西兰维和士兵被打死事件。
奔赴这样的前线不害怕吗?面对这样的疑问,郭兵反而宽慰起我们:我几乎没怎么考虑个人,我把这看成是荣誉和对我的能力的认可。
这显然关乎荣誉。因为维和警察的选拔条件几近苛刻:懂英语和国际法,有5年驾龄,会射击,身高在1.8米左右,从警5年,35岁以下。武汉市经过层层筛选,完全符合条件的只有郭兵一人。
33岁的郭兵是武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一名外事民警,当警察前曾是武汉测绘学院附中的英语教师,英语的说、写、听能力在警队里首屈一指。所以,当领导找他谈话时,他特别兴奋,连说“没问题”。
临行前,在单位,郭兵签下了“生死状”;在家里,则跟妻子做了“交待”,告别了才四五岁的女儿,于同年9月,飞往东帝汶。“登上飞机的那一刹,我才真正感觉到我自己托负着的期望,心里充满自豪感。”
惊恐“登革热” 发明“维和菜”
对于各国警官来说,在东帝汶维和就是在艰苦环境下磨练,第一大考验就是过日子。
东帝汶白天气温基本在40摄氏度以上,严重缺水。而且由于战乱,城市的公用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郭兵被分到马拉吐图市,住在一间刚被民兵烧过的农舍里,没有门窗、没有水电、没有床,而且四面透风。
水成了稀世珍宝,因怀疑投毒,大伙儿每天就靠联合国空运来的3瓶矿泉水撑着,洗澡只能靠天赐雨来解决。因卫生条件差,当地遍地飞舞着有毒的花蚊子,郭兵头一个星期就发起烧来,起初还担心是正流行的“登革热”,后来证实是场虚惊,才敢告诉家人。
此外,东帝汶物质缺,吃的东西很少,仅有小如铜钱大的西红柿、土豆。中国警察买不到蔬菜,有些人就一天吃一个苹果。为改善战友们的生活,郭兵便担起出外寻觅、发掘一些可吃的东西的任务,后来居然发明了一道“香蕉炒面条”的菜,被大伙儿称为“维和菜”。
建立派出所 进入“指挥中心”
2000年7月24日,新西兰维和士兵在东帝汶追捕搜查当地民兵途中,与民兵交火,该士兵被肢解。因为维和人员被袭事件时有发生,此后,郭兵他们被要求枪不离手,睡梦时枪也放在枕头下。
不久后的一个深夜,郭兵从无线电台得知,一个偏僻部落发生流血冲突,他和同事当即戴上头盔、穿上防弹衣赶到现场。200多人在火光中对峙,他们也没有多想,舍命上前,劝开了两路人。此后,类似的大规模骚乱,他们阻止了数起。
敢这样“出风头”,胆子不小。郭兵对此回答:我们十分清楚来东帝汶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完成任务,更要处处争先,以展现中国警察的实力和风采。
郭兵最为自豪的一次经历,就是他和另外一名中国警察小陶,两个人到南部那特拨拉市开辟了一间新的分局。当时该市急需建立分局,但因民兵活动频繁,无电无水,并且位置偏远,没有一个外国人愿意去。郭兵便自告奋勇,带上一台电脑、一顶帐篷,一支扫把上路了,硬是在一片断垣残壁中将新分局建了起来。此举在马拉吐图警察局引起震动,局里的老外个个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在这一系列历练之后,进入“行动指挥中心”工作,郭兵的维和生涯再次掀开了新的篇章。
该中心是东帝汶维和行动的神经中枢,因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以前从未有中国警察考进“指挥中心”。记得当初郭兵要去考时,中心副总监还好心劝告“换别的部门”,因为他不相信中国警察能够胜任这种工作,但最终结果是“让大家都吃了一惊”。
“中国人参加维和就是一件新鲜事,你能进入总部工作更是一件新奇的事情。”总部长官对郭兵说。
由于郭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2001年6月19日,联合国维和总监授予他“联合国维护和平勋章”,他也因此荣立一等功。去年,经验丰富的郭兵再度被派出,这次去了10个多月——感受了印度尼西亚7.3级地震,平息了爱那罗区一场大骚乱,和一场海啸虚惊……“惊心动魄,我经历太多了,但我为自己不辱使命而欣慰。”说这话时,郭兵的眼睛亮闪闪的。
[倾听]1000封电子邮件串起两地情
记者:执行维和任务显然是有危险的,而且条件很艰苦,为什么你会选择去第二次?
郭兵:我觉得这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国家。而且也很值得,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阅历。
记者:其间哪件事让你最难忘?
郭兵:妻子的支持。第一次去,伯父病逝了;第二次又遇上岳父病危,现在还是半个“植物人”,我问她需要我回家吗?得到的回答总是“你坚持工作吧,这边有我呢”。这期间,网络牵起了我们所有的交流,一来二去的邮件,回来数数居然已有1000多封了。
记者:孩子一定以你为骄傲吧。
郭兵:(笑)女儿都把我写进作文向同学们“炫耀”了。文/记者 黄明 刘丰
通讯员 秦千桥 人物新闻主持人/杨春梅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维和”,共找到
1,172,93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