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六月九日电 题:老汉藏品录风云
中新社记者 张恩
清晨,在太原市收藏品市场经常能见到一位长者在摆满各色收藏品的摊位上度来走去,并不时停下脚步用探究的目光审视面前的物品。这位名叫王艾甫的长者,数十年来,潜心收藏抗日战争时期文物千余件。他不厌其烦地向人们展示与解说,被圈内人喻为“收藏痴汉”。
农村出身的王艾甫,从小便对古旧玩意儿情有独钟。几十年间,他收集过火花、烟标、电影海报、地图、景点门票,甚至后来自成一家的“大寨系列”、“非典系列”。其中,王艾甫投入最大,最引以为豪的,当属那一千多件抗战文物。
往日岁月中,王艾甫先是打听、购买、收藏他认为有价值的战争品,后延伸到所有记录战争岁月的文献和实物。他要以自己精心搜集保管的一件件文物,还原那段已在被人们渐渐淡忘的激情岁月。
平日工作之余,王艾甫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太原、晋城、长治、临汾等地的旧货市场和乡下农家院落,抗战时期的书本、账本、报刊、传单、旧军装、地雷壳,甚至当年八路军驻地百姓家中的床,都在他的收藏之列。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王艾甫在太原市一旧货市场发现两百多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师范的书籍和宣传品,于是花一千多元人民币悉数买下,这些东西后被证实为国家一级文物。一九九0年,太原国民师范旧址成立纪念馆时,王艾甫当即将这些东西无偿捐献。之后,每过些日子,他都要去纪念馆看看这些书籍和宣传品。
在王艾甫的藏品中,有一本毛笔书写于麻纸上的《阳城县民国三十二年总账》。期间详尽记录当年阳城县五个区、四十二个自然村、十个抗日武装的棉衣、棉被、米壳、硫磺等实物数量收支数目,既有田赋、契税、罚款、合理负担、募捐等收入,也有抗日武装、春耕贷款等支出等。专家对此文物评价极高。
在王艾甫收藏品中,还有巴掌大小一块泛黄的麻纸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覆以一个硕大的红色方形印章。上书: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通令各行署、专署、县府: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本年五月反“扫荡”中壮烈牺牲于辽县麻田之役,左权将军对抗战事业及根据地建立有特殊功劳,今为表彰忠烈并激励抗日群众,特决定改辽县为左权县,以资纪念,除分别布告并函知各机关团体外,定于“九一八”在辽县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改名典礼,特通令全区知照。主席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戎伍胜。半个多世纪过去,作为这段革命历史见证的《通令》原件,经查全国仅存一份,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这些藏品多来自民间,官方少有记载,文物价值无从判断。在王艾甫心目中,没有哪件不是宝。每一件发黄变脆的毛边麻纸,他都精心地垫以硬纸片,再以塑料纸封装。
王艾甫在对抗战文物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也开始从事研究工作。他从抗战时期的《阳城县出入总账》中探索当年的“三农”问题。从日本当年出版的画报中,统计出日机在中国国土上轰炸的次数和投弹数量。甚至在一张三指宽麻纸条上的便条上,也曾试图破解藏在背后的一个拥军故事。
王艾甫说,收藏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远重于商品意义。文物不可再生,今天错过,明天可能便再也见不到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抗日”,共找到
1,405,64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