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五
前些年我应邀外出讲课,常讲: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应该颁给陈云同志。近来我想,这个评价太低了。那些获奖者同陈云同志比,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他们都没有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里做过实际工作,他们的理论,总是失之偏颇。例如,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等人强调自由市场,斯蒂格里茨则强调政府调控。而陈云同志,早在50年代初就提出了“大计划,小自由”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既注意自由市场,又注意政府调控。这比那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理论要全面得多,正确得多。我认为,陈云同志堪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一、伟大经济奇迹的创造者,领导者
1950年10月,任弼时同志逝世后,陈云同志进入我国的最高决策层(当时的五大书记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经常在毛主席故居院中的大松树下议政决策。
那个时期,我国经济极为艰难。由于八年抗战(1937—1945),三年内战(1946—1949),经济秩序混乱不堪,通货膨胀严重之至,真可谓“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但在仅仅三年之间(1950—1952),经济秩序就步入正常轨道,为实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不但制止了通货膨胀,而且城市里基本上无人失业;农民绝大部分吃饱了饭,穿上了新衣,盖上了新被。这一成就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那几年的经济逐步走上正轨,是在“边抗,边稳,边建”的“三边”情况(抗美援朝战争,稳定物价,恢复和建设经济基础)下取得的。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里,在连年战争、经济混乱的形势下,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争取到经济稳定,天下大治的局面,不能不说是二十世纪的经济最大奇迹。试想,除了中国,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过这种经历呢?没有!
这项奇迹的出现,应首先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同时,也应归功于当时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同志的杰出贡献,因为许许多多经济方针、政策、措施等等,多出自他的手笔。
二、总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作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陈云同志的名言之一就是“既要吃饭,又要建设”。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先要保证“吃饭”。
陈云同志时刻注意市场和价格水平的变化。他的秘书、司机、警卫人员每次返乡探亲回京,他都要问:你们家乡的粮食每斤多少钱?猪肉多少钱?鸡蛋多少钱?
中财委时期,他就告诫大家不要盲目建设。他说,项目上多了,就要多发票子(货币)。而发了票子,收不回来,物价就要“波一波”(薄一波三字的谐音),人民生活水平就不稳定了。
在一五计划末期,他潜心研究化肥和化纤这两个密切关系到群众生活的问题,并向中央提出报告。
三、十分关心金融市场
据当年中财委办公厅秘书处长廖季立同志说,那个时期他每天上午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当天的金融日报(内部机要文件)摆到陈云同志的办公桌上。这说明陈云同志最重视的就是金融行情,包括货币发行、回笼情况以及外汇变化情况。而金融正是市场经济的集中反映。有人说,陈云同志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代表。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见解,是不了解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
1961年1962年,中央重新请陈云同志主持财经工作,我记得陈云同志到长江下游地区作了深入调查后,中央发了内部急电:收回各地发票子的权力,恢复中央统一发行货币的权力和体制,绝对不许各地再滥发货币。接着,又发布了回笼货币的政策,即“高级馆子、高级糖果、高级袜子”(俗称三高)政策,将部分不急需的商品价格,提高若干倍(有的五、六倍,有的十几倍,视需要而定),以及其他政策、法令,包括2000万城市劳动力返乡,重新开放“自由市场”等等。在1965年前后,国民经济和物价水平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要知道,如果不是请陈云同志重新主持经济工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不知还要糟到什么程度。在陈云同志复出之前,生产下降,物价飞涨,商品奇缺。民谚说:“七级工,八级工,不如农民一沟葱”,意谓一沟葱就可卖一百多元钱。有的农村,中华烟不是按条、按包、按支卖,而是抽一口两毛钱。小学生开学买不到铅笔刀,老太太做衣服买不到剪子,等等。
然而,陈云同志复出后,不过三年,经济生活,物价水平又趋于正常了。
四、精打细算,实事求是
陈云同志多次强调: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一分钱也不要少;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他赞赏群众说的“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节约精神。1951年初的一次中财委全委大会上,他提到:朝鲜战场上的喷气机驾驶员,原定的伙食标准相当于五个小灶(注:那时干部食堂分小灶、中灶、大灶三个标准。小灶标准最高)。有的驾驶员知道后,坚决要求降低下来。他们说:毛主席才一个小灶,我们怎么能比毛主席高这么多?经过再三解释,好不容易才妥协降到三个小灶的水平。但是驾驶员上天以后,有的头晕,有的目眩,很危险。最后,仍按医生意见,恢复到五个小灶的伙食水平。
通过这件事,陈云同志教导我们花钱必须精打细算,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
在当年学习苏联,引进苏联的计划编制方法、计划表格时,他也主张实事求是,不要照抄、照搬,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学习。但是,1953年成立国家计委后,经济指导思想不是“大计划,小自由”,而是“统一计划,分级管理”,个别领导同志过分地尊重苏联专家的意见,几乎是言听计从,导致我国的计划方法渗入不少繁琐哲学和照抄照搬的东西。例如,连各个城市的病床数、公共汽车数等等,也要纳入国家计划,实无必要。
五、强调调查研究
陈云同志另一句令人难忘的名言是:“情况弄清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他听取汇报时,总是一定要先把情况弄清楚了,弄确实了,才来研究问题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上述的1961、1962年他复出后提出的经济调整的方针,和回笼货币、放开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之后作出的。他最反对“情况不明主意多,心中无数决心大”。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似乎是他做经济工作的习惯。
六、善于抓大事
陈云同志在大会,小会上,常说要抓“西瓜”,不要只抓“芝麻”而忘了“西瓜”。还告诫干部不要什么都抓,没有重点,不要想用十个指头同时按死十个跳蚤;并且强调,抓一件事,就要抓到底,抓出成果来,不要半途而废。1952年初,他说:“你们计划局(注:计划局是中财委里最大,最重要的局,三百多人,局长是宋劭文同志),如果每人每年都抓好、解决一件事,那就一年能解决三百多件事。我一年只抓一个‘字’。1950年,抓了个‘统’字,即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管理,把建国前各根据地的银行(冀东银行、冀南银行……)和财政统起来了。1951年,我抓了个‘调’字,即调整工商业税率,把税负摆平了,调动了各地的生产、流通积极性,促进了城乡交流、城乡互助,争取到全国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关于陈云同志抓大事,抓战略性问题,我还记得一个例子。
1950年冬,计划局综合处长戴新民同志命我去旁听陈云同志召集的橡胶会议。早上8∶40,我到了陈云同志办公室的外间(即会议室)。9∶00以前,军委有关部和政务院有关各部的领导同志都到齐了。9∶00整,陈云同志由里间出来坐下,说:请大家谈谈上次会议后的情况和问题。接着,各部领导同志先后分别汇报情况。有的说,前线(指朝鲜前线)现需轮胎、三角带若干,急需胶鞋若干万双,许多战士在冰天雪地还穿着布鞋,光着脚板……有的说,今年进口橡胶(注:指天然橡胶。那时还没有合成橡胶)只能有12万吨,其中8万吨还要转口给苏联,我们只有4万吨,不敷需要……有的说,橡胶制品的填充剂(炭黑、锌钡白等)也不足……等等。
那时我23岁,参加工作不久,参加那样的高级会议更是第一次。我虽然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但是脑子里却像一盆浆糊。心想这么复杂的事情,漫无头绪,不知要议论多久?
陈云同志在听取汇报时,全神贯注,双目炯炯有神,只是听,很少发言。有时插一句短话,只是为了请人讲得更具体,更清楚。
时间到了11∶40。陈云同志说:“好!现在让我讲几点意见。”于是,他从当前形势任务讲起,非常简要明确地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各个部门的分工,把非常复杂的问题,分析得非常明晰,分工又非常明确具体。最后,他问大家:“这么办,行不行?”大家异口同声地拥护说:“行!就照陈云同志说的办!”陈云同志说:“好!就这么办。散会。”我看了下表,正是12∶20。40分钟,把一件件重大事情,既有支前物资装备和进口商品的现实问题,又有发展橡胶战略问题,处理得那么干脆利落,这是多么高的领导水平呀!
七、朴实无华
陈云同志穿着朴素,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同干部谈话时,不论干部的级别高低,一律称呼同志。每次谈完话,还总要问一句:“××同志,你看这么办,行不行?”或“怎么样?”中财委的干部,不论对陈云同志或中财委的其他领导同志,也不论当面或背后,都称“××同志”,而不称“×主任”、“×局长”……干部之间,也都不称官衔,而称“××同志”或“老张”、“老李”等等。
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同志,时任专家联络室主任,干部都称她“若木同志”或“于大姐”。当时,很多干部甚至不知她是陈云同志的夫人。
有了这样好的领导,所以中财委的作风朴实,上下级关系不是“猫鼠”关系,而是平等关系,彼此和睦,亲如家人。领导同志待我们这些年轻人,视若弟妹。上级不威气凌人,下级不拍马奉迎。大家都讲真话,讲实话,工作之余,有时还开点玩笑,搞点幽默。那个时期,是我最难忘的时期之一。
八、辩证地看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陈云同志的经济指导思想,是“大计划,小自由”,他不要求事无巨细,统统纳入国家计划。
陈云同志说的“小自由”并不“小”,它包括农业及广大的手工业、小商贩及私营工商业领域。对这些大量的经济单位,他是在宏观指导或政府指导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竞争的。例如,1950年起,每年春耕前的人民日报头版,都登载棉粮比价表,即公布每年政府在各省、市、自治区收购棉花(分等级)、粮食(分品种、分等级)的价格(以后又增加了猪的收购价)。各地农民正是按照这些价格确定自己的地里种什么,种多少。那个时期,农民高兴地称之为“一年早知道”。
他说的“鸟笼子”,就是政府的计划和调控,或称作宏观调控。就是要求把“财政、金融,重要物资,进出口贸易总额”这四大平衡,算清楚、控制好。只要国民经济的大账掌握好,不出大乱子,国民经济就会稳步发展。他的“鸟笼子”好比如来佛的手掌,孙悟空(市场中的竞争者)怎么跳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即国家经济不会失控。
最近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放任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而造成的。美国的斯蒂格里茨,近年来也强调政府调控。大量事实说明,陈云同志50年代初就强调政府调控必不可少,说明了他的“先见之明”!
陈云同志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们党、留给经济学界的宝贵遗产,却是长存的。
来源:《缅怀陈云》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陈云同志”,共找到
6,917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