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6月12日播出追捕大毒枭刘招华内幕的节目,以下是节目内容:
1999年11月4号对三大毒枭来说像是一个魔咒,他们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就在警方得到消息赶往总统大酒店时,刘招华也在回酒店的路上,这是抓获刘招华的最好机会。
王小丫与刘招华的对话也从这一天说起:
王小丫问:“1999年11月4日中午,你接到了陈炳锡的电话,得知12吨冰毒被广东警方全部查获,当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刘招华说:“第一反应是出事了。”
接到电话之后的刘招华立即赶往东海大酒店,和陈炳锡秘密商议了2个多小时之后,他决定返回总统大酒店的住处收拾行李,然后逃离广州,而就在总统大酒店的楼下,他意识到危险的存在。
刘招华说:“我想回到酒店去拿东西,酒店已经被警察包围了。”
广东公安厅侦察员说:“他看到了一辆警车停在那里,就已经警觉了。”
此时的刘招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选择从楼梯步行到8楼,而这个时候,广东警方的侦察员已经用搜查到的房卡打开了刘招华的住处——818房间,看到房间里有陌生人,刘招华立即察觉到事情不妙,他迅速转身从楼梯步行下楼逃出了总统大酒店。
在采访时刘招华说:“我一看八楼都是警察,就从七楼下来了。”
侦察员说:“我们尽管穿了便服,他也辨别得出来。”
而此时,警方已经在广州布下了天罗地网,在重重包围之下,刘招华选择了一种常人意想不到的逃亡方式。
刘招华说:“我从楼上下来时已有很多警察了,我就骑自行车一直骑到天河,拦了一部出租车到了厦门。”
刘招华在重重包围之下骑车逃离了广州,这的确是常人想不到的。而刘招华这种不同寻常的逃亡之计和他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刘招华的老家是福建福安,1965年,刘招华出生在塞祁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8岁时他就离开了家,成了一名边防武警。再来看小丫跟刘招华的一段对话:
小丫问:“你去过前线吗?”
刘招华说:“我是在前线中的前线。”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刘招华开始接触到毒品。
小丫:“你第一次接触毒品是什么时候?”
刘招华说:“在部队的时候,是1988年。”
1988年,刘招华从福建边防部队转业,被分配到福安市人民法院担任法警工作,在法院工作的六年中,他给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招华的同事说:“吃苦耐劳、业务熟练。”
1990年刘招华被评为福安法院的先进工作者,1991年宁德地区法院系统执行工作大会战中他又荣立三等功。然而,这些似乎并不能真正令他满足。
刘招华的同事说:“工资一个月才56元。”
刘招华说:“我在福安法院工作期间尽了我的责任,所以我离开福安法院也是很正常的。”
由于不满足,刘招华选择了辞职离开了福安法院,靠着走私他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刘招华说:“台湾需要什么东西,我就做什么东西,当时台湾需要湖南生产的大虎骨酒,很多人拿不到我就能拿到,所以我就转手,就可以赚到很多钱。”
虽然刘招华最终还是结束了他曾经喜爱的的军警生涯,但是多年工作经历也留给他超乎常人的嗅觉和能力。
齐政委说:“他当过兵当过法警,对公安知识有非常深的认识,具有丰富的反侦察经验。”
访刘招华说过,自己是一个狂徒,能干成别人干不成的事。而他确实也选择了一条别人不敢走的路——制造冰毒。
114行动之后,刘招华以一种奇特的逃生方式离开了广州。这实际上是刘招华的第二次逃亡了。而刘招华的第一次逃亡,是在三年前的1996年。
福建工业展览中心位于福州的闹市区,1996年7月5日,福建警方得到线索,一宗毒品交易将在这里进行,就在两名毒贩交易的一刹那,警方迅速出动,抓获了陈文印、张明辉两名毒犯,缴获冰毒5公斤,在死刑宣判之际,两名毒贩供出了幕后老板就是刘招华,而 这也是刘招华第一次出现在警方的视线中。
福建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民警薛建和说:“他能量很大,第一次就生产了10—20公斤。”
得知线索后福建警方决定立即对刘招华实施抓捕,当三部警车辗转近40分钟赶到刘招华位于塞河边的工厂时,这里早已是大门紧锁,人去楼空。而随后对刘招华别墅的搜查,让警方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
侦察员说:“在他别墅的一层有一个洞,是非常隐蔽的,我们搜查时发现是一个地道,可以通到江边去,江边还停了一艘快艇。”
从暗道到河边的距离是150米,按照正常的行进速度,只需1分钟就能到达,而停留在河边的快艇则可以在3分钟之内远离主河道。也就是说,在发生异常情况之后,警方到达这里的时间需要40分钟,而刘招华可以在短短4分钟之内从这里脱逃。
薛建和说:“我们太轻视他了。”
小丫采访刘招华时问:“刚刚通缉你的时候你去了哪里。”
刘招华说:“到了福建雪峰寺,拜拜佛让自己静一静,调剂一下心态。”
这就是警方和刘招华的第一次交手,当时低估了这个对手,而警方和刘招华的较量也持续了八年之久。从暗道里逃出之后,刘招华已经一无所有了,他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1998年初,刘招华辗转来到地下毒品泛滥的广东普宁,经人引见,他认识了在当地被称为毒王的陈炳锡,此时的刘招华急需制造冰毒的资金,而长期从事海洛因交易,积累了雄厚资本的陈炳锡是他最好的合作伙伴。
王小丫问:“你跟陈炳锡是怎么认识的?”
刘招华说:“我们臭气相投,就这么认识的。”
小丫问:“你们怎么相投呢?”
刘招华:“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
就在普宁这个毫不起眼的手袋厂里,陈炳锡出资100多万,一个地下冰毒加工厂建立了起来,而这只是双方合作的第一步。
小丫问:“当时你建冰毒厂为什么是建在陈炳锡的家乡?”
刘招华:“因为当时没人能理解用人工合成冰毒,陈炳锡也考我是否有这个技术,就这样建在了他家里。”
小丫问:“那后来他怎么相信的?”
刘招华:“生产出来了就相信了。”
当冰毒顺利生产出来之后,陈炳锡对刘招华也更加信任,而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冰毒加工厂里排出的污水流进了门前的鱼塘,村民发现鱼被毒死,于是将这家工厂举报。
为了避免冰毒厂败露,1998年10月,陈炳锡指使他的司机罗建光等5人,同刘招华一起将普宁的制毒设备转移至宁夏银川,在一个废弃的农药厂中规模更加庞大的冰毒加工厂再次建立起来,而初尝甜头的陈秉锡也加大了对新工厂的投入。
小丫问:“他一共给你投了多少钱?”
刘招华:“三千万吧。”
小丫:“怎么分成?”
刘招华:“个占百分之五十。”
小丫:“那你知道他对你生产出来的冰毒的利润满意吗?”
刘招华:“相信全世界的人都满意。”
看来,刘招华对自己的定位是准确的——狂徒。刘招华说凡是他想做的事一定要干成。刘招华为什么会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变成冰毒毒王呢?这还要从刘招华的小时候说起。
刘招华的老家在赛歧镇偏僻古老的街道上,童年时期的他和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一起生活在这里的一间旧阁楼里,五个孩子中他是最小的,也是父母最宠爱的。
小丫问:“小时侯你在兄弟姐妹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刘招华说:“我是最小最调皮的一个。”
小丫问:“小时候姐姐对你的照顾很多吗?”
刘招华:“每个人对都我很照顾。、”
小丫:“你为什么能得到他们的照顾呢?”
刘招华:“可能是命运中注定。
小丫:“命运,你相信命运吗?”
刘招华:“相信。”
由于全家务农,幼年时的刘招华家境十分拮据,他的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在家,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即便如此全家一直尽力供最小的刘招华上学读书,而他的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
小丫问:“小时候你的数学和语文都考多少分?”
刘招华:“相信没有多少人能赶得上我。”
学生时代的刘招华对化学十分感兴趣,在同龄的学生中,他的化学成绩有着明显的优势。
小丫问:“一百分的满分你能考多少分?”
刘招华:“起码考九十五分。”
1996年,从法院辞职的刘招华第一次开始制造毒品,虽然制毒工厂被全盘端掉,但他却一直没有放弃制造冰毒的念头,而是继续寻找合作的伙伴,与陈炳锡的第一次合作也因为排放有毒物质被发现被迫终止,但他却将工厂迁到宁夏,继续生产并扩大规模。
小丫问:“那你在宁夏的时候,一天能生产多少冰毒?”
刘招华:“一天一吨多。”
罪行暴露之后,刘招华在逃亡生涯中依然没有放弃继续制造冰毒的念头,他随身携带着最新版本的化学书,并继续研究冰毒的制造工艺。
小丫问:“你对化学很感兴趣?”
刘招华:“应该来讲我有这个天赋吧。”
刘招华说,成为一个冰毒毒王是他的梦想。虽然,刘招华一开始制造冰毒就被警方发现了,但他不但没有收手,反而越做越大。114行动之后,刘招华从广州逃到了广西。他在桂林成立了生物工程公司,还在桂林的临桂县租赁了1600公顷的土地,大规模种植红豆杉。两次逃亡之后,刘招华为什么还敢公开在社会上露面呢?
刘招华说:“你要记住一句话,我是个赌徒,当很多人认为我没有本钱的时候,往往我还有本钱。”
刘招华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在和合作伙伴陈炳锡分开之后,陈炳锡选择了隐姓埋名,而他却始终抛头露面。大毒枭刘招华在广西摇身一变成了投资商,开公司、租地、种红豆杉。正当他生意越做越大的时候,公安部的A级通缉令发布了。
2004年11月24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公安部A级通缉令,刘招华被列为头号通缉犯。远在广西桂林的刘招华也看到了同样的节目。
刘招华说:“一看电视,新闻频道怎么有我的通缉令啊,我还在想厉害啊。”
公安部A级通缉令的下达让刘招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他没有返回漓江花园185号的别墅,而是选择了直接驾车逃离,当晚10点,他和同伴李华一起逃到了广西阳朔镇,并躲进了一个空军废弃的雷达站里。
小丫问:“那你靠什么生活呢?”
刘招华:“我们进去之前就带了很多干粮。”
小丫问:“在那个地方躲了多久?”
刘招华:“一个多月吧。”
躲进雷达站之后,刘招华并不安心,他指使李华将车辆沿原路开回桂林,然后丢弃在桂林汽车站附近,再由李华换乘公共汽车,返回阳朔。
福建禁毒总队总队长傅是杰说:“造成一种假象,警方找到这个车以后分析不是坐火车就是坐公共汽车跑掉了,麻痹警方的视线。”
而此时,广西警方也根据掌握的线索在阳朔地区展开了拉网式的排查。经过连续一周不间断的搜索,广西警方终于掌握了刘招华的藏身之地,然而,当上百人的搜索队赶到这个废弃的雷达站时,除了刘招华丢弃的衣物和一个用来包装鞋垫的塑料袋,却再一次扑了个空。
刘招华:“我去了广州。”
在这个废弃的雷达站入口处,刘招华在离开时用化名留下了“李森到此一游”的字样,而在洞穴的深处,刘招华则公然写上了自己的真实姓名。
傅是杰说:“证明他到过这里,他有一种侥幸、嚣张的心理。”
刘招华说:“我是一个狂人啊。”
在刘招华看来,这次他又赌赢了。来看看刘招华8年的逃亡之路:1996年制造15公斤冰毒败露后,刘招华从福建福安逃到了广东普宁,工厂毒品泄露后,他又把制造基地迁到了宁夏银川,1999年728大案之后,刘招华又从广州逃到了广西桂林,2004年公安部A级通缉令发布后,刘招华先是逃到了广东普宁,后又回了老家福安。我们注意到,刘招华第一个制毒工厂建在老家福安,而他最后被抓也在福安,8年时间,终点回到了起点,这也算一向宿命的刘招华的宿命。
王小丫和刘招华进行了长达五小时的对话,从采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多面的人。一方面他很自信、狂妄、为构建他的毒品王国不择手段,另一方面,他对父亲和故乡又有很深的感情。确实性格决定命运,刘招华复杂的性格决定了他特殊的人生轨迹。
作为家中小儿子的刘招华,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哥哥姐姐的溺爱,这让他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因此,虽然法院的工作十分安逸,他却不愿满足于生活的清贫,这样的性格为他日后走上毒枭之路埋下了伏笔。
1999年11月4日,12吨冰毒被广东警方查获,但自信的刘招华依然认为自己的罪行并没有被完全掌握。逃到广西之后,刘招华并没有隐姓埋名,而是购买土地,开办公司,频繁的抛头露面,这也给当地的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桂林逃亡的刘招华在躲藏的山洞里公然留下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在目空一切的同时,他也给警方的追逃留下了重要的线索。
刘招华八年逃亡生涯的最后一站,选择了养育他的故乡—福建福安,喜欢和命运赌博的他一方面坚持认为越危险的地方就越安全,而另一方面在长时间疲于奔命之后,他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也越发深厚。
刘招华说:“我最后一个愿望是回故乡看看父亲的坟墓。”
从小信佛的刘招华十分相信宿命,从福安老家出逃后的第一站他就在寺庙中度过,而他所有的化名中都带有木字,信命的他坚持留在国内,虽然刘招华曾多次侥幸脱逃,但是各地警方和群众对他的模样和脱逃手法也更加熟悉,A级通缉令的发布终于给了他致命一击。
制毒贩毒和吸毒一样,都让人上瘾,就像刘招华自己说的那样:“从你干上毒品的那天起,死亡就是最终的结局。”三大毒枭因为不同的原因,走上了制毒、贩毒这条不归路。
三大毒枭的落网为7.28大案画上了句号。2004年6月25日,谭晓林被执行死刑,等待陈炳锡和刘招华的也将是法律的严惩。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在此前夕,国家禁毒委员会决定自今年开始,在全国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禁毒人民战争,展开“五个战役”来遏制毒品危害,重点是要开展堵源截流战役,切断毒品来源的渠道;开展禁毒严打战役,坚决打击毒品犯罪分子。
主编:梁军 记者:周人杰 曾晓琳 摄像:董伟涛 陈艳波 黎亚军 编辑:向华
CCTV-2《经济半小时》首播时间:21:30重播时间:(次日)12:40、16:50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刘招华”,共找到
10,092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