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同伟 陈征 本报特约记者 魏春
6月初,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生活原型——原北疆军区司令员郭兴应邀回新疆部队为官兵讲传统。记者有幸采访了郭老。
“我16岁那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一天,一支八路军队伍打仗路过我的家乡。我当时心里那个激动呀,心想这下可以参军了,没想到部队领导嫌我个子矮不愿接收。我软磨硬泡跟着队伍走了3天,最后被留在山西省平顺县抗日政府当了公务员,不久又担任县公安队队长。”回忆起当年参军的情景,郭老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一个偶然的机会,太行军区七分区皮定均司令员把他调到身边工作。后来,皮定均司令员分给他3个兵,长短枪各一支,还有5发子弹,让郭兴组织敌后武工队到豫北平原一带发动群众抗日。
郭兴领导的敌后武工队一次次成功偷袭敌人,引起了日军的高度警觉。“以后还怎么打?我和队员们反复商量,决定尽快学点日军用语,化装成日军进城。”郭老说到这里,发出爽朗的笑声。
1942年I2月的一天,郭兴化装成日军小队长,骑着高头大马,带上两个队员向河北永年县城出发。他们顺利通过西关城门,大模大样地进了城。城里的日本兵在忙着敬礼之际,郭兴和队员们猛地掏出枪射击……从西关冲到东关,武工队把整个县城的敌军杀得人仰马翻。等日军发现他们只有3人时,郭兴早已带着人冲出了城。这次突袭战斗,武工队打死打伤12个鬼子和10多个伪军。
1943年8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打响林南战役。一天深夜,辉县城内的伪军前去增援,郭兴率领武工队奉命埋伏在路边的玉米地里,准备牵制这股伪军。
“我们只有7个人,硬打肯定不行,得想个办法拖住他们呀!”说到这里,郭老的眼里闪烁出机智的目光。
夜色中,郭兴指着身后的小屯村日军炮楼向队员们部署了战斗任务。等到最后一队伪军走过去,队员们一起扣动扳机,听起来像是机关枪点射。伪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声吓得魂飞魄散,胡乱开起了枪。这时,远处的炮楼也喷出了火舌,子弹打在玉米秆上“噗噗”作响。躲进玉米地里的伪军以为炮楼里是八路军,也不示弱地开起了枪。看到双方接上了火,郭兴带领队员们飞速撤离了青纱帐,鬼子和伪军一直互相打到天亮才停下。
“打这以后,我们打鬼子的劲头更足了。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飞车抓鬼子、夜炸洋桥、火烧城隍庙、西王庄截粮、攻打高家庄等许多战斗,都是我们武工队的杰作。”
在郭兴的领导下,武工队立下赫赫战功。当时,晋冀鲁豫军区授予他们“郭兴模范武工队”称号,并受到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通令嘉奖。郭兴个人也被授予“一级杀敌英雄”称号。郭兴后来还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受奖。上世纪50年代,敌后武工队的事迹成了小说《平原枪声》的素材,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公映后,“李向阳”的名字很快蜚声大江南北。
1987年,郭兴从北疆军区司令员岗位上离休,回到了新疆军区驻洛阳干休所安度晚年。10多年来,郭老先后到各地作传统报告600余场,听众达50多万人次。在他的牵头下,洛阳市还成立了由18位老同志组成的爱国主义报告团。“在有生之年能为党为民多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幸福。”郭老最后深情地说道。
“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横跨鸭绿江,旌旗挥动天山雪,饮马黄河弓自张。”郭老写的这首诗,是他战斗生涯的真实写照。
(左上图:今年6月初,郭兴在新疆军区某部为官兵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本报特约记者魏春摄)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郭兴”,共找到
80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