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霍朗发自成都
也许没有别的动物比它更能牵动国人的心弦。
今年5月以来,围绕着“国宝大熊猫赠送宝岛台湾”的盛举,大熊猫黑白可人、憨态可掬的形象,再次引爆了海峡两岸民众的热情关注。
上一次民众如此集体地关注大熊猫,还是在20多年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大熊猫栖息地竹子大规模开花,大熊猫赖以生存的食物锐减,导致大熊猫大规模死亡。那时的歌谣也异常悲戚,“竹子开花咯喂,咪咪躺在妈妈怀里数星星,星星啊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但现在看起来,大熊猫濒危的悲剧正慢慢远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余建秋博士13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最新的大熊猫“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野生大熊猫1590只,圈养大熊猫162只,大熊猫数量趋于稳定、种群正在恢复,没有出现继续减少的征兆。
而17年前,全球大熊猫只有不到1000只。
“性解放”之路
余建秋所在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全球最大的人工圈养繁育大熊猫科研机构之一。在这里,科研人员以上世纪80年代抢救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10多年来先后繁殖大熊猫62胎,成活58只,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大熊猫正走在‘性解放’的路上。”在研究基地主管大熊猫饲养、繁殖的余建秋,认同这个幽默的提法。
在导致大熊猫濒危的各种因素中,除了食物缺乏,其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高度特化,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内因。统计表明,在自然状态下,择偶挑剔而又不擅交媾的大熊猫,“78%的雌性不孕,90%的雄性不育”,这给大熊猫的种族繁衍带来了很大麻烦。
上世纪80年代,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四川卧龙的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相继成立,人们希望它们能够完成“大熊猫迁地保护、增大数量种群、放归野外”的拯救熊猫“三部曲”。
但是,从圈养繁育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其他动物,大熊猫又是一种典型的“三难动物”:配种难、怀孕难、幼崽存活难。
“我们用‘自然交配+人工授精’双重保险方式,来保障大熊猫发生爱情并产生结晶。”余建秋说。
余建秋表示,为了解放大熊猫,增强其自然受孕机会,“我们现在甚至已经细化到训练雄性熊猫的下肢力量,以增强其交媾能力”。
人工繁殖长足进步
人工授精是目前圈养繁殖大熊猫的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余建秋说,“事实上,我们目前已经基本攻克人工繁殖大熊猫的问题,拯救大熊猫的第二步行动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精子库和世界上唯一的大熊猫细胞库,并且组建了样品数大于200只的大熊猫DNA文库和cDNA文库。
“目前,基地和卧龙大熊猫中心在大熊猫发情鉴定、妊娠诊断、饲养标准研究以及抢救和治疗等很多方面,都领先于世界水平。大熊猫的受精受孕率、幼体出生率、幼体成活率大大增高,75%的育龄雌性大熊猫繁殖了后代。”余建秋说。
目前仅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人工圈养熊猫平均寿命已经超过野生种群,一般可达20岁左右,最长的达38岁。而且人工繁殖的雌体或雄体大熊猫,均具有再生育能力,在人工授精环境下,还容易获得双胞胎,甚至3胞胎。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英雄母亲”美美,活了21岁,共产9胎11仔,成活7只;美美的女儿庆庆已产8胎12仔,幼体全部成活,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奇迹。
过去5年,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人工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已连续5年达到100%,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人工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也总体达到90%的水平。目前大熊猫人工繁育已到第四代。余建秋说,今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已人工授精13起,明年可能达到16起,“大熊猫人工繁育正在迎来新的高产年。”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大熊猫”,共找到
681,416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