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副参谋长王建伟——用学术研究牵动信息化
【人物小传】1969年12月出生,1988年9月入伍,现任防空旅副参谋长,军事学博士。10次参加全军学术理论研讨会,参加全军“九五”、“十五”6项课题研究,出版6部军事专著,在各种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7篇,其中32篇获奖。
不满30岁,他就独自承担了全军“九五”、“十五”课题5项;在不到7年的时间内,他就接连推出了5部专著,撰写80多篇论文;他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科研学术成果奖20多项……
那年,旅里配发了一套数字化情报指挥系统。当时,该系统的信息化性能在全军尚属领先,旅里许多“高参”和老技师们咋也鼓捣不明白。王建伟深入研究世界上最近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的作战规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多次向专家学者请教,写出了一份依托数字化情报指挥系统提高导弹防空能力的论文,对防空兵抗击隐形飞机的预警问题提出了崭新的思路。旅领导看后,眼睛一亮,立即推荐到全军学术交流会上,受到总参业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荣获全军学术成果一等奖。紧接着,王建伟又针对新系统与旅里现有装备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新系统的改造方案,与战友一道开发研究出导弹模拟训练软件、导弹计算机仿真系统……一篇论文推动了全旅的训练变革。
以往防空兵的指挥训练,都要把部队拉到遥远的靶场进行,不但动用装备多,而且还需要友邻部队派飞机保障,训练耗费大、效益低。为解决这个难题,王建伟带领课题组与院校联合攻关,开发出“防空兵群作战指挥模拟训练系统”,分队军官坐在模拟训练室内,就能够完成各个课目的训练,提高了分队军官的组织指挥能力。
2003年3月,王建伟从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毕业,取得合同战术博士研究生学位,担任旅副参谋长。他把院校学到的知识用于部队信息化建设实践,围绕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的军事理论研究和战法创新,连连取得新的成果,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向纵深突破。
导弹营营长杨菊忠——让导弹在电脑上“发射”
【人物小传】1968年7月出生,1986年10月入伍,现任防空旅导弹营营长,兼任助理工程师,参加了颁发全军的导弹兵器与操作教材和导弹分队训练法规的编写,2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被北京军区评为“军事训练标兵”、“优秀共产党员”。
层层伪装网遮掩下的模拟训练激战正酣。只见官兵们端坐在模拟训练系统终端前紧张地忙碌着,雷达死死“锁”住目标,操作手精心观察各种目标参数,指挥员下达发射指令,发射手按下按钮,导弹喷着桔红的火焰直刺长空,顿时快速飞行目标空中开花……这是北京军区某防空旅运用模拟训练系统进行训练的一幕。让导弹在电脑上“发射”,这个点子就是导弹营营长杨菊忠想出来的。杨菊忠在组织训练时,发现导弹操纵训练缺乏实战气氛,训练成绩提高慢,他就找专家讨教:能否通过模拟手段组织导弹发射训练,让战士们真实感受硝烟弥漫的滋味?经过一番上访下研,他建议旅里搞一套导弹实装模拟训练系统。经过艰辛努力,时间不长,模拟训练系统投入使用。
杨菊忠把战车的轰鸣声、空调机组的噪音和导弹发射的各种声响,浓缩到模拟器上,让官兵身临其境,体验战场氛围。他在车内设置同样的照明环境,让官兵体验锁定目标和发射瞬间的紧张程度。他还将实弹射击容易出现的故障种类、原因、部位、排除方法,设置在系统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随机抽题自我测试等方法,让官兵们轻松地掌握随机排除故障的技巧。杨菊忠和连排干部在电脑上练指挥、练协同。为提高官兵对目标的判断能力,他们设置不同方向来袭的多批次目标,提高官兵捕捉追踪、判断识别、计算射击诸元、锁定导弹工作状态的速度,强化指挥员选择发射时机、下达发射命令的演练。导弹在电脑上发射,使不动实装实弹组织导弹发射训练成为现实,既降低了训练成本,又提高了训练效益。近些年,杨菊忠带领全营执行导弹发射任务,发发命中,次次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