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毅
防沙治沙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第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来临前夕,记者就防沙治沙有关问题专访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组长、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
防沙治沙步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
记者:刚刚公布的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很让人振奋。
周生贤:确实如此。这次最新监测结果显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国土地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防沙治沙由“破坏大于治理”步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
我想特别强调一点: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更加强劲、更加有效的措施,才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里,我国治沙进程明显加快,从2001年起,全国年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90万公顷。
土地沙化形势依然严峻
记者:最近几年,北方地区沙尘暴频次总体呈下降趋势,这和我国防沙治沙力度加大有一定关系吧?
周生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土地沙化形势依然严峻,表现出非常显著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不平衡性和艰巨性等特点。对北方很多地区的人们来说,要享受“无沙的春天”,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治理过程。
记者:土地沙化的严峻形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周生贤:目前,我国土地沙化形势确实还很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沙区生态状况仍很脆弱;发展趋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治沙工作还不平衡;治理任务非常艰巨;此消彼长极易反复。
建立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记者: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今后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路和战略将有哪些变化?
周生贤: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目标,努力建设和保护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要在切实抓好植被建设的同时,重视植被的保育,这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的必然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社会投入治沙的积极性;在运用传统治理手段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强调量的扩张的同时,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记者:当前着重要抓的是哪些工作?
周生贤: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全面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突出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继续加大依法治沙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切实抓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
“治理与破坏相持”是生态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问题同在,和谐与矛盾共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防治任务将更为艰巨,难度更大,工作更艰苦。因此,加强防沙治沙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防沙治沙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防沙治沙的各项措施不能松懈。我们要把握大局,统筹谋划,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和主攻方向,打好防沙治沙攻坚战。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7日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