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与文化的三峡中穿行——中国三峡博物馆探秘(图) |
|
|
|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陈列于博物馆大厅的国宝——汉代乌阳阙。人民网记者 余继军摄
6月18日,重庆直辖8周年纪念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正式开馆。这座我国唯一一家在北京之外以“中国”二字冠名的国家级博物馆究竟珍藏了些什么有价值的文物?它的看点在哪里?6月15日,博物馆开馆前夕,在三峡博物馆筹备组负责人、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川平的指导下,记者走进三峡博物馆一探其中奥秘。
博物馆外型的历史文化解读
三峡博物馆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之一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为6.5亿元人民币。在普通人看来,它不过是与重庆人民大礼堂相当的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而已。而在历史文化学者的王川平的眼中,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就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王川平说,这是一个传统的水坝形状。博物馆依山而建,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正是有了三峡大坝工程,才有了三峡文物的抢救,也才有了修建三峡博物馆的最初由头。博物馆正是三峡文物的一个家。
三峡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王川平说,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透明的玻璃穹顶,从建筑学角度说,它满足了大堂采光的需要,而在王川平看来,这个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这个印章所散发出的古老气息和磅礴气势足以让人暗暗称奇。王川平说,这是三峡博物馆的特殊标识,依他的想法,在晚间这个印章要闪闪发亮,成为重庆夜空的一道绚丽景致。
四大陈列之亮点点击
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整个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
《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展品约800件,由“序厅”、“造化三峡”、“山水之间”、“三峡风流”和“永远的三峡”5部分组成。《壮丽三峡》展厅是三峡博物馆的招牌展厅,也是布置得最为精心和考究的展厅。走进序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展厅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天然三峡石的进入。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对于这些石头的价值,三峡博物馆筹备负责人王川平说,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目前切割这些石头的地方已经被淹没,如果博物馆不切割回这些石头,它们将永沉江底。因此,这些石头都是无价之宝。
与《壮丽三峡》展厅内大量自然景观带来的恢弘、大气和明快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内唯一以明确时间顺序来布展的展厅,分“序厅”、“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秦灭巴蜀”5个单元。
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没有太多的场景复原,没有太多的高科技,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王川平说。
《重庆·城市之路》是重庆在100年的时空中走向近代化的真实纪录。“城市漫步”的环节是怀旧的情调,可以看到重庆昔日的亭台楼阁,最早的兵工机器,还有擦皮鞋、做买卖的场景真实再现;而“城市英雄”则是增强重庆人民自豪感的环节,《革命军》作者邹容、江竹筠等优秀儿女事迹陈列于此。王川平说,其中邹容的家书真迹、江姐的遗书真迹,都属于近现代一级文物。
《抗战岁月》展厅位于博物馆三楼左侧,有1300余平方米,由序厅、“抗战岁月”、战时重庆场景、大轰炸半景画、大隧道惨案复原等5部分组成。它用一系列照片和图画,真实再现了60多年前重庆抗战岁月中的血火洗礼。
展厅的核心部分是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展览厅。展厅由两幅画构成,一边是未遭轰炸前宁静的重庆夜色,另一边则是重庆大轰炸之后19条街道被毁,41条街道烧成火海的悲惨场景。坐在展览厅内的动感座椅上,凄厉的警报声会如实地响起,只见警报灯笼升起,人群开始奔逃。日机的轰鸣声,航空炸弹的剧烈爆炸声随之而来,安装了低频振动器的动感座椅,能够精确地随飞机、轰炸、房屋倒塌、大火燃烧等场景同步震动,观众在座椅上将同步感受到大地震动和气浪冲击。王川平介绍说,这是中国博物馆展览中,首次将半景画搬入展厅。
半景画之后是一个狭窄的隧道,隧道里主要陈列的是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郭选昌教授历时一年半创作的重庆大轰炸艺术群雕,它再现了1941年6月5日,在较场口大隧道发生的惊世大惨案。该雕塑作品集圆雕、深浮雕、浅浮雕于一体,25米长、2.9米高,共有21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在这组雕塑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被称为“生死之门”的部分,一扇木制的栅栏门,无数的人头欲从中挣扎而出。那些扭曲的身体、绝望的眼神、挣扎的姿态,撕裂人心。
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三峡博物馆中陈列的上万种文物之中,哪些可以称作“镇馆之宝”?
王川平说,博物馆将在正式开馆后将举办一个评选“镇馆之宝”的活动,先由文史专家提出一个20件文物的侯选名单,再由参观者投票选出。不过,他还是介绍了在他心目中有较重份量的文物,他说起码是博物馆的重要看点。
一个是陈列在三峡博物馆大厅内的全馆最重展品——乌杨汉阕,重达10吨。它2001年夏在忠县乌杨镇发现,是中国当今保存最完整的汉阙。它是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主阙高5.4米,子阙高2.6米。阙体雕刻丰富,主要内容有仿木雕刻、生活图卷、灵禽异兽和神话传说。王川平说,汉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地面建筑物,其雕刻所表现的汉代人物、故事、图案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一般而言,所发现的每一处汉阙都是国宝级文物。
第二个是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的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它2004年发现于云阳旧县坪遗址,属于震惊一时的重大发现。碑体高约1.7米,宽近1米,除中间一道接缝外,其余均保存完好,上面几百个石刻文字清晰可辩。碑面最上端有三组画像,并刻有青龙白虎的图案。在碑的两侧,也有精美的雕刻。专家推测这块碑是置于当时的朐忍县衙门内。
第三是同样陈列于壮丽三峡展厅的南宋时期遗留下来的皇宋中兴圣德颂碑。这块皇宋中兴圣德颂碑刻于南宋乾道七年,由南宋著名书画家赵公颂所书,该石刻是瞿塘峡摩崖石刻之一,宽7.2米、高4.1米,面积约40平方米,刻有900余字,对宋高宗禅位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该石刻是在瞿塘峡整体切割后搬运至三峡博物馆的。
另外,陈列于远古巴渝展厅的小田溪“鸟形尊”,“偏将军金印”、“巴渝神鸟”、 “玉具剑”等也被专家们看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