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6月17日电(记者崔砺金、曹滢)文化产业的量化标准将在云南正式“破题”。14日云南省召开文化产业统计培训工作会议,决定自今年起全省正式按季度实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
去年6月,云南出台了一整套文化产业统计评估的办法,力争到“十一五”计划末期,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云南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真正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史政告诉记者,随着各地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如何对文化产业进行量化考核成为各级政府探索的重要议题之一。云南省出台的这套评估办法,目的是通过统一界定范围,使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接轨,反映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并能够与其他产业进行同度量的对比分析,最终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在云南省这份《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意见》文件中看到,这套评估方法首先明确了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业,文化用品印刷、记录媒介复制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体育和社会娱乐服务业等行业;统计对象确定为全省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法人单位及所属产业活动单位、私营企业、个体户;统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业务活动、资产情况、财务收支情况、从业人员等。
据史政介绍,去年4月到6月底,云南在大理、丽江、保山三个州、市进行试点,并要求昆明、曲靖、红河三地同步开展文化产业的统计工作,全面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方案做出了相应的完善和修改。
记者在云南玉溪、红河、丽江、大理等地采访发现,在《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等一批文艺作品轰动全国,取得不俗票房收入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下,“歌舞之乡”的云南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地的一种共识。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宣传部长黄永华告诉记者,以前搞文化产业,没有量化指标,一些人也存在不同认识,而现在省里出台的这套评估办法“很科学,可操作性强”,光大理的“三道茶”表演,每年的演出收入就超过1000万元。这些数据“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吓一跳”,很多人就此坚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他们力争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5%,把大理建成全国重要的影视拍摄制作、会展体育竞赛和旅游文化生产销售基地。
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认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最具开发潜力的还是文化。据他调查,现在开发和利用的文化资源,尚不足云南文化蕴藏量的10%。丹增说,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必须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真实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促进文化产业走向市场的步伐。他说,按照这套评估方法计算,目前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