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17日电(记者王宇天、任军川)“经过40多年的不断治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防治荒漠化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态势。”6月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举行的纪念第1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活动上,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名誉会长夏日向与会者宣称。
夏日介绍说,到2004年底,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区域的沙漠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沙漠化扩展率已由1994年至1999年的年均0.87%下降到现在的0.25%。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时期的13.8%提高到目前的17.5%,60%的可利用草原实现了休牧、禁牧。中科院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遥感检测,近15年间,仅科尔沁沙地在内蒙古通辽市范围内的沙漠化面积就减少了1200万亩,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出现了总体逆转的趋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沙、草产业方兴未艾,荒沙、荒地草原重现绿色,植被盖度已由2000年禁牧前的25%提高到2004年的70%。内蒙古的治理速度超过了荒漠化速度,过去沙进人退的局面得到了遏制,出现了人沙对峙的新态势。
据了解,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而全国八大沙漠的一半,四大沙地的全部都在内蒙古境内,内蒙古沙漠化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5.5%,是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郝诚之在纪念会上说,由于内蒙古坚持生态和生计兼顾、治沙和致富双赢、“绿起来”和“富起来”结合,已经在荒漠化防治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内蒙古由20世纪50年代的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的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的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的人沙对峙互不让,到90年代的人进沙退变模样,直到新世纪的产业链上做文章,给全国做出了榜样。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绿化、转化、产业化”,才能使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才能以沙为友,变废为宝,共同打造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