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军事气象保障劲旅——记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水文中心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白瑞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施永才)当华夏大地上升起第一朵“蘑菇云”,当世纪大阅兵的足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当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在所有这些辉煌时刻的幕后,总有一群来自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水文中心的科技工作者在观测风雨、号脉海天。
天气不是决定行动的唯一因素,但往往是必要条件。许多载入共和国史册的重大军事行动、重要国防科研试验,关键时刻都离不开气象水文保障。
20世纪60年代,为了制作原子弹、氢弹大气层试验外场烟云移动路径预报,气象中心一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在设备简陋、资料奇缺、任务紧迫的情况下,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准确预报了核爆炸的烟云移动路径,为核试验的成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002年,“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前夕,出现了罕见的持续低温,根据预报,发射日温度比规定最低发射气温低1.5摄氏度。箭在弦上,各系统都已做好准备,发射每推迟一天要花费数千万元的维持费用。气象水文中心高级工程师、载人航天工程气象水文保障专家组组长潘剑翔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位多年前在国外留学时曾签下“生死合约”闯进台风体内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学者深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低温影响而机毁人亡。经过反复会商,中心作出果断预报,建议指挥部推迟一天发射。他们的意见被采纳了,“神舟”四号成功发射。
同样的波折发生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而这一次更为惊险:发射前一天,测控海区发回消息说,浪高可能会超过6米,不仅测控工作受到影响,测控船只安全也面临威胁;发射前夜,发射场风速突破了当地高空风的历史记录;飞船着陆前夕,着陆场浅层风速超过了安全风速……面对一个个坏消息,总参某部气象局局长刘建发紧缩双眉。计算、分析,订正误差,再计算、分析……气象水文中心的专家们昼夜奋战,最终向指挥部拿出了预报意见和决策建议。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如期升空。2003年10月16日凌晨,在绕地球飞行14圈之后,“神舟”五号安全降落。中央军委领导称赞说,气象为飞船发射选择了一个“金窗口”。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感慨道,气象专家们真是神机妙算、呼风唤雨!
作为一支为军委、总部决策指挥提供气象水文战略保障的专业技术部队,战争,始终是气象水文中心关注的焦点。
2003年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远在千里之外的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水文中心就以特有的敏锐投入了“战斗”。在缺少气象实况资料的情况下,中心收集整理了中东地区几十年来的气候数据,紧跟事态发展,严密监视伊拉克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变化,在战争打响前14天就开始向军委、总部发布海湾地区滚动天气预报,并成功预报了战争期间的每一次转折性天气过程。
在别人的战争里锻炼自己为军事行动提供保障的能力,中心主任刘俊把气象水文中心称为战争“特殊的参与方”。
向战争学习战争,按照战争需求研究战争。1998年,中心开始攻克海洋气象水文保障这个世界性难题。3年后,他们的“全球海洋水文分析应用系统”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中心又把探索的触角伸向了更远的空间环境,我军气象、海洋、空间环境“三位一体”的新型气象水文保障体系正在这里初显端倪。
在这个军内第一家使用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的单位,如何抢占信息化建设制高点,历来是气象科技工作者们思考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气象水文中心在执行某重大军事演习保障任务中,遭遇国外气象水文信息封锁。而就在这时,关于加速建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议题,摆上了中心的议事日程。当时,除了少数发达国家进入了天气预报的“数字时代”外,绝大多数国家因受技术水平的局限,还没有建立这个系统。
气象水文中心集智攻关,经过700多个日夜的顽强拼搏,军用数值预报系统研究完成。这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解决了全球和区域数值预报、军用气象要素预报等重大技术难题,使我军具有了全球数值天气预报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个成果一举改变了我军气象水文预报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心总工程师、军用数值预报系统工程组组长王业桂说。
瞄准前沿,甘居幕后,创建40多年来,总参气象水文中心出色完成了军委、总部赋予的200多项重大任务,有3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2005年1月,中央军委为气象水文中心记集体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