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 特约记者 徐锋 通讯员 刘同庆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这群飞行员穿着深蓝色的飞行服,肤色都偏黑,但是看起来都特别有精神。就是他们,驾起了“飞豹”———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在我国的万里海疆上书写着辉煌。他们都来自于被称为海空第一团的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某团。
不一样的飞豹
“飞豹”战机集歼击机与轰炸机的功能于一身,但比轰炸机更灵活,比歼击机的战斗力更强。“飞豹”的现代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机载设备多,操作复杂,执行任务等级高。“飞豹”亮相于1998年的珠海航展。当时有外电评价道,“它的外形一扫中国战机传统模式,具备了第三代战机的特点,预示着中国航空向21世纪起飞”。
但是,一款先进的飞行器被设计出来后,到真正投入部队使用并形成战斗力,需要一个很长的磨合和改进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要10年左右。而对于负责改装“飞豹”的这支团队来讲,他们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飞豹”在作战中的主要任务是突击敌方水面舰艇编队。与原来的歼6相比,“飞豹”增加了很多新设备。雷达、指挥仪、导航设备、火控系统,都是以前的歼5、歼6不具备的。而且,“飞豹”分前后两个舱位。
“刚开始改装的时候真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和‘飞豹’相比,以前的机型好操作多了。”这个团的一位飞行员告诉记者,“成为一名歼轰机的飞行员是最难的,它的设备最复杂,仪表最多,要求飞行员的反应特别快。相比来说,轰炸机、运输机和直升机驾驶起来要容易一些。”
“飞豹”的操作动作非常复杂,有统计表明,飞一个5分钟的起落,飞行员要连续做2000多个动作,“光开机口诀就要背一大串”。而且,对于一个飞行员来讲,仅仅能熟练地掌握这些动作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把“飞豹”上的仪表设备的工作原理摸透弄懂,只有这样才能处置突发情况。这就需要他们在没有任何教材和经验的基础上,从一次次的飞行实践中,自己摸索。
为了让“飞豹”早日形成战斗力,他们边改装、边训练、边试飞。不仅当飞行员,还当试飞员。有的飞行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一批批“飞豹”勇士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一次次驾机滑过那条洒有战友鲜血的跑道。
阅兵场上的辉煌
“飞豹”真正意义上为大多数国人所知是在1999年的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上。
这个团接到参加国庆阅兵任务的时候,“飞豹”还没有完全改装完毕。“飞机还没完成改装就要参加阅兵,就像一个孩子还没生下来就已经确定要参加奥运会了。当时我们团里的压力特别大。”副团长王卫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况。为了飞过天安门广场那一分钟的精彩,“飞豹”团的成员们努力了整整一年。1999年10月1日上午10时25分,由6架“飞豹”组成的箭形梯队,以壮美的雄姿呼啸着飞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正上方。
阅兵场上的精彩表现使“飞豹”和驾驶它的团队一举成名,所有的付出和艰辛都已化为那一刻的精彩。但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真正形成战斗力
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体会阅兵成功的喜悦,新型空对舰导弹实射任务就摆在了每一位“飞豹”飞行员的面前。
这次导弹实射任务是对“飞豹”战斗力的重要考验,来不得一点的马虎。对于刚刚改装成功的“飞豹”来讲,能把飞机开上天和能成功地带弹飞行、发射导弹、击中目标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上级给“飞豹”团的时间只有一个月。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之后,“飞豹”带着导弹呼啸升空。试射的两枚导弹成功击中靶船,大家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一些。在接下来的正式演习中,飞机携带的6枚导弹全部一发中的,击中目标。
这次演习的成功标志着“飞豹”机型战斗力的形成,给了全体飞行员莫大的信心和肯定。
经历“实战”的洗礼
去年,上级下达了带战术背景的实战训练任务。“任务下达前一天晚上,我向政委打报告要休假,政委同意了。但第二天早上,政委就告诉我有重要任务,休假不能批准了。”参谋长侯昌青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这种情况以前没出现过,可见这次任务的重要”。
“阅兵和演习靠几个人就行,而打仗要靠所有人。”为了完成任务,团里整个的训练抓得更紧了。
“飞豹”的主要攻击目标是水面舰艇。飞机飞得越低,越贴近海面,就越不容易被敌方舰艇的雷达发现,也就更有利于击中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超低空飞行训练就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让飞豹突击海面舰艇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团里把远海超低空飞行和超低空夜航作为训练重点。
对于飞机来讲,空中高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100米以下为超低空,100~1000米为低空,1000~7000米为中空,7000~15000米为高空,15000米以上为超高空。其中,两个极端也就是超低空和超高空,飞机驾驶起来最困难,对飞行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要求也最高。海上超低空飞行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对于“飞豹”这种新机型来说,以前根本没有可以借鉴的东西,所有的经验都要靠“飞豹”团的每一位成员自己来摸索。
海面超低空飞行训练,白天可以飞至30米的高度,而夜航要求突破100米的高度。这样的高度,是对飞行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的极限挑战。
“那种感觉极其刺激,但是非常危险。那时候,看到船的桅杆都觉得很高,感觉周围的东西都比你高。”一位飞行员告诉记者,“而且,白天在超低空飞行的感觉特别有意思。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要下降到那么低,就怎么也不敢把飞机往下开。而真的降下去之后,又总想飞得更低,那种挑战极限的感觉特别有吸引力,就不想再往高处飞。”对于飞行员来说,这种感觉特别危险。飞行员的感觉和判断只要有一点失误,飞机就很容易扎进海里。而且,每次训练中,飞行员要在这个高度连续飞行10分钟以上,空中转弯、变速都是必须完成的科目。同时,团里要求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展开训练。“以前可能天气不好就不训练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真的打起仗来谁管你当时是什么天气。”
相对于白天的超低空飞行训练,对飞行员来说,更大的挑战是低空夜航训练。夜间海上低空、超低空突击,是克敌制胜的致命一击。谁能“浪上飞”、谁是“夜老虎”,谁就多一分未来海战的胜算。
和白天的视野清晰和开阔相比,夜航本身就有非常大的挑战性。“第一次飞低空夜航的时候,月光一照,周围的明暗不一样,感觉自己是斜的,我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副团长周今峰告诉记者,“夜里的海面安静得可怕,你就感觉自己飞进了一口大锅的锅底。就像一个人在一条漆黑的路上往前走,刚开始还没问题,但走的时间长了,心里就觉得没底。”
除了技术上的高难度,最让飞行员们难以忍受的是心理上的寂寞,“当时真有一种想找人说话的冲动,偶尔能在海面上看到一艘船都觉得很亲切”。
超大的训练强度,尽管“有时感觉体力和精力真是跟不上”,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和逃避。每个人都明白,这是一名军队飞行员的职责。
全团担负使命任务的飞行员,个个是能飞3种气象的全天候飞行员和飞行教员,人人实际使用过导弹、炸弹、火箭等各种机载武器。和“飞豹”团的飞行员聊天,你能从他们的眼神和话语中感觉到一种力量,让你由衷地感叹“能飞‘飞豹’真是军中男儿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