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来自鞍钢、首钢、邯钢、中国水电集团、大唐电力、三峡总公司、首创、大连实德、清华控股和现代汽车等100多家高耗能产业领域的企业家们首次大规模地联合在一起,郑重地加入我国首个“绿色中国企业论坛”,并象征性地将1元钱投入会费箱。这个名为“缴一元钱加盟论坛,将承担起无限环保责任!”的发起者就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为此,记者针对论坛成立的初衷以及当前的环保热点问题采访了“环保风暴”的核心人物潘岳。
关于绿色论坛:企业家应承担更多责任
记者:今天到会的企业家据说很多都是您的朋友,这是巧合吗?
潘岳:当然不是。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今天到会的许多企业家的确有很多是我的朋友,部分还与我一起共事过。在我担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的时候,我曾帮助他们改制、上市和重组过。虽然很多年没见,但却在这种场合相遇了。我觉得这说明我们理念是相通的,社会责任感很强。
记者:关于企业家的社会(绿色)责任,我记得您在阿拉善的一次颁奖典礼上,就说过企业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您的朋友企业家中有从事高污染产业的吗?
潘岳:没有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邀请过来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大型企业。环保是一种意识,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高耗能与行业有关,这并不表示他们不环保。我邀请他们过来主要是为了让他们给中小企业起一个示范作用,作为朋友我会尽力让他们做得更加环保。
记者:今天到场的三峡总公司是环保总局年初刚刚批评过的大型企业,您为什么还要邀请它加入绿色论坛?这是不是意味着三峡总公司在认识上有所改正?
潘岳:这是一个思想转变问题。任何人和事都需要改变,我也是。三峡总公司在环保总局的批评下有了程序上更新的认识,我们当然要鼓励,不能“一棍子打死”。此外,有些企业我们是非请不可的,就想让他们听听另一种(环保)声音。
关于环境危机:不欢迎高污染外企来华
记者:您在论坛上屡次用“呼吁”一词,请问您作为政府官员为什么不用“应该”或者“必须”等词语,“呼吁”一词在您看来是什么意思?
潘岳:既然是“呼吁”那就说明问题暂时不能妥善解决,环保的关键是理念转变的问题,我呼吁一次就能引起市民和政府官员关注一次。作为政府官员,在时机没有成熟时是不能随便用“应该”或者“必须”等词语的。
记者:您在5月份的财富论坛上也呼吁过“环境危机就在眼前”,请问您有具体事例来佐证这一论点吗?为什么敢于在全球性的论坛上发出这种声音,自家揭短?不担心国外财团因为环保投入提高而放弃在中国的投资吗?
潘岳:很简单,如果我们生产一亿条裤子只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这值得高兴吗?要知道,生产一亿条裤子付出的不仅是廉价的劳动力,还有资源和环境。如此算来,环境危机就在身边。
此外,既然我敢于在财富论坛上表达我的观点,我就不怕国外财团撤资。首先,我们不欢迎高污染的产业转嫁到我们国家,我们要把他们“吓”回去;其次,我希望能够吸引真正的国外环保企业到我国来开辟一个环境治理市场,能够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绿色理念。
记者:您这样做固然是对的,但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利益,难道您就不担心别人说您是作秀吗?
潘岳:我的确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但我肯定不能对外说,也不能因为有压力就不做、不说了吧!关于作秀一说,我并不认可。我为官已经很多年了,以前还担任过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主席,要出风头有的是机会,不可能等到现在。环保方面的数据对我触动很大,我就是想说真话,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我不是哗众取宠的人。
关于叫停项目:投资再大也须过环评关
记者:今年年初环保总局叫停了30个投资过亿的项目,当时您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潘岳: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有来自上级的、内部的、外部的,但我还是不能说。
记者:您怎么看待这种压力?
潘岳:自从我负责环评后,就经常肩负着重压,已经是风险中来风险中去了。我不怕别人说我,但我必须把事做好。
记者:30个叫停项目后来相继复工,这说明了什么?
潘岳:当时叫停它们主要是因为它们程序上的不合法,没有经过环评就开工显然是违法的,但它们后来补办了环评报告,我们就必须依法放行。此外,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告诉大家,这些项目都是经过严格的环评后才放行的,并不是外界所说的“全部通过”。其实,内蒙古一电厂就一直未通过,其余项目也是在今年5月、6月份通过的。
记者:对环保事业来说,这一事件是否具有标志性意义?
潘岳:首先,我想重点强调该事件在执行方式上的标志性。毕竟,我们自始至终都在坚持公开和公正,我们维护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权威性,让更多的企业明白,任何重大建设项目开工前都必须经过环评一关;其次,才是如媒体所说的那样,环保总局由此前的一个弱势部门转变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机构,环保已经无处不在。
人物资料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
1976年-1982年,在解放军第三十八集团军、铁道兵第十三师服役;
1982年-1986年,任经济日报资料员、中国环境报记者组组长;
1986年-1988年,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副主任兼机关团委书记;
1988年2月-1988年12月,任北京房山区委外联处处长兼外经委副主任;
1988年12月-1989年12月,任中国技术监督报社副总编辑;
1989年12月-1993年2月,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1993年2月-1994年5月,任团中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1994年5月-1998年3月,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
1998年3月-2000年1月,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2000年1月-2003年3月,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3月,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关于圆明园防渗:将会充分尊重环评结果
记者:当初“叫停”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潘岳:“叫停圆明园”并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是我看到相关报道后立即作出的决定。说实话,我的确是从报纸上了解到这一信息的,但我没有立即作出叫停决定,我首先是询问相关部门,然后派出了调查组,在得知这一工程的确没有做环评属于违法后,我们才作出叫停决定的。
记者:当时有来自哪些方面的压力?后来,水利部门召开了一个支持防渗的相反论坛,得出防渗合理的结论,您怎么看?
潘岳:来自各方的压力很多,但我依然不能说。关于这一相反论坛,我首先表示欢迎,我们愿意听取不同意见,但这些专家在圆明园听证会上也曾发表了类似观点,如今再到这么一个“一边倒”的论坛上去说就不太合适了。
记者:北京市委针对圆明园后来也专门开了一个说明会,公布了圆明园保护规划,作为环保部门您怎么看?环保部门的意见能顺利反映到北京市的整体规划中吗?
潘岳:北京市委为此专门开会,说明北京市委高度重视此事,我当然很赞赏。但我认为如果这个会能安排在环评报告出来之后,我想将更具实效性和权威性。目前,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是首规委的副主任,我是北京奥组委的委员,我们有正当的渠道反映意见、建议。
记者:圆明园环评报告应该在6月底上交,目前仅剩几天时间,清华大学能按时上交报告吗?此间,双方有没有沟通过,是否会宽限时间?如果会,那是否意味着环保总局说话不兑现?还是别的原因?
潘岳:再等等吧,这个问题的确很敏感。我想,既然大家选择清华大学做环评,那就应该信任清华的公正性。在此前,我得到的消息并不多。尽管环保总局对环评报告具有最后的决定权,但在环评过程中我们不便干涉。不管环评报告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充分尊重这一结果。结果出来当天,我要亲自向媒体公布。
关于环保风暴:我的个性任由他人评说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环保风暴与您个人的个性有关吗?为什么刮起这个风暴的人是您,而不是别人?您的环保经历有什么特别之处?
潘岳:我的个性问题,还是由诸位来评说吧。反正我认为我平等、公开、透明(包括我的私生活也是透明的)和真诚是最重要的。只要是对的,我就必须坚持。我在中国环境报干过3年记者,负责过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这些经历为我提供了一种较为全面的思维。
(来源:京华时报作者:夏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