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张晓兰 金陵晚报记者陶菲【金陵晚报报道】今年初,第一批24小时加油站便利店亮相南京街头。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在国外成熟的运营模式却在南京遭遇尴尬境地,加油站便利店开了半年也亏了半年。
店员:销售情况不乐观
昨天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首家开设便利店的中石油龙蟠中路加油站。便利店里的货品从矿泉水、面包、冷饮、方便面到洗浴用品一应俱全,货品的售价也跟一般超市相差无几,有些价格甚至还略低于一些超市。但是与普通超市络绎不绝的顾客相比,这个便利店冷清得很。记者逗留的近半个小时内没有一个顾客光临。便利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销售情况不太乐观,一天在2000元左右。这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便利店将某些货品的价位进行了下调,但即便这样生意也不理想,一天的营收还不够发工资,现在他们的工资都是公司另外核发的。
中石油:前期是探索过程
“即使一个便利店一天进账2000元,按三成的毛利计算,利润也只有600元。”中石油江苏销售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便利店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今后公司可能会成立专职的辅营业务公司,甚至不排除和超市联手的可能,让网点更普遍。同时,还将扩展业务范围,比如户外广告、便利店、汽车美容、汽车快修等项目,让加油站的增值服务能让人接受和认同。”记者了解到,在日本、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约60%的便利店都开在加油站附近,包括24小时便利店、汽车美容、汽车装潢等,这些辅营业务范围已占加油站盈利的50%。而在中国,连锁网络的建立、人们观念的接受都是前期所必须经历的探索过程。
业内人士:发挥品牌效应很重要
有关人士分析,“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消费习惯不同以及加油站体制不同,是我国加油站目前还无法大规模推广便利店业态的三大原因。”与国外便利店多在高速公路沿途加油站设置相比,设在城区加油站边的便利店竞争力就显得劣势了。该人士指出,中石油江苏销售公司计划成立专职的辅营业务公司。通过品牌与品牌间的强强联手,引入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超市品牌,发挥出品牌合作的“乘法”效应。“便利店业态本身需要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才能快速发展,这在中国还有待时日。”该专家说。
新闻链接
洋模式需要成长空间去年8月,上海捷强连锁公司从其与中石化合作开设的30家加油站便利店中全面撤出,而退出的主要原因是经营不佳。此后,上海“可的”便利、联华快客便利等也陆续开设了一些加油站连锁便利店,但整体经营状况都比较困难,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干脆关门大吉。对此,中石化有关负责人认为,与外国成熟的加油站连锁商业相比,国内加油站占地面积小、进站车辆驻留时间短,到便利店购物私家车少,市区便利店、超市、大卖场密度较高,我国禁止在加油站销售利润较高的香烟与即食品等原因,是目前国内加油站陷入经营亏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