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旺季即将来临,一些景区旅游消费陷阱也早已“布置”妥当。本以为自己心理成熟的消费者为何难挡购物陷阱的诱惑呢?为了探究其背后的秘笈,笔者专门走访了一位外地的地陪导游,经过一番接触,这位原本守口如瓶的外地姑娘终于向笔者敞开了心扉。原来,让游客们防不胜防、不知不觉就跌进“陷阱”的,还是“温柔、体贴”的心理战术。凭的是口才
“做导游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口才要好,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游客进行沟通。”这位外地姑娘虽然只有二十岁出头,但流利的口才、缜密的思维让人很难将她与同龄的小姑娘联系起来。她说,比较“老道”的导游在见到游客的第一面就会像老朋友一样聊得热火朝天,“其实这样的聊天、交谈会为以后几天的接触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旦成为“朋友”,那么游客在心理上对导游的戒备自然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消除,而这也为导游今后的“工作”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口才好,对于景点景区的讲解才会吸引人,游客才会爱听你讲话,自然对你的一些建议、劝告也会容易接受。”而这些“建议”、“劝告”往往就是将游客送入“陷阱”的序曲。玩的是心理
“对于很多游客尤其是那些较少出门的人来说,对旅游地比较陌生,那么就要以温柔、体贴的服务尤其是言语来博得游客的信任和依赖。”在导游的伶牙俐齿下、体贴的“照顾”中,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自然就很容易将自己的信任寄托在导游身上。比如,当游客想自己到商场、超市买土特产或旅游纪念品时,导游颇为“善意”的一句“我们这里市场上的假货多,商场、超市、小店铺到处都卖,自己买时一定得小心,搞不好就会买到假的”,闻听此言,身处异地的消费者哪里还敢轻易自己去购物?紧接着,游客自然会问当地导游,到哪里购物会可靠些,如何辨别等问题。这样,游客们就将自己送到了“陷阱”的边缘。“现在的游客出门经验越来越多,有时我就直接告诉游客指定的旅游购物点对我们会有一些‘回报’,但我知道,就是说出真相也改变不了他们要买真货的决心。”为了能买到真货,多花点钱又算得了什么呢?总比花了冤枉钱买到假货强吧。赚的是钞票
正是经过这样一步一步地渲染,只要能够与游客打得火热、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那么就意味着导游在心理战中自然而然地取得了胜利。已经获取游客“芳心”、博得游客同情的导游,对于旅游者来说将是很好的消费向导。即便是经常出门、经验丰富的游客也会放出一句“冲你,我也买了!”但是不管怎样,钞票还是会一张不少地进入导游和司机的腰包。“对于现在的导游来说,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游客心甘情愿地掏钱。”王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