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收入与医院盈利挂钩,病人怎能不挨宰?
本报今天消息 《中国青年报》报道:“似乎在医院产权改革中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昨天,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民营医院管理年会”上,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表达了这样的疑惑。心底同样“打问号”的,还包括一些民营医院的院长。据悉,前不久卫生部某司领导明确指出:“产权改革不是下一步城市医疗改革的核心内容。”对此,廖新波的理解是,去年关于医院产权改革的争议较多,加上国企产权改革引发的“郎(咸平)顾(雏军)之争”,使得卫生部对医院产权改革采取了缓行、慎行的处理方式。
首提“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记者从最近一期《医院报》看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刊于头版头条。文章说,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最近在“医院与医药企业峰会”指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卫生部首次站出来否认“市场化道路”。此前,“市场化”是许多官员和学者力主的方向,并在许多地方紧锣密鼓进行。用瘳新波的话说,一些地方将市场化理解成私有化,理解成政府甩包袱。2000年,国家出台《关于城镇医药卫生工作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后,部分“热钱”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目前许多规模较大的民营营利性医院,正是那时建立起来的。
“市场化”必导致病人挨宰
然而,“单纯以营利为目标的医院,在发展初期不免会表现出急于收回投资、牟取暴利的冲动。”据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所知,许多民营医院把医生的工资奖金与盈利指标挂钩。如此,势必会让医生想着怎样从病人那里赚钱。这位老医政工作者认为,医疗机构应该强调它的公益性,而不是营利性。与医政司另一位老司长张自宽一样,他也不赞同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这都是市场化冲动的结果”。哈佛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萧庆伦指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市场化,是与市场经济理论背道而驰的。除了病人被‘宰’、被剥削,另一个后果是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会垮掉。因为医药费用不断上涨,社会保险根本出不起。”在美国生活过多年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也说:“希望依靠产权改革解决医疗领域出现的问题,是产权改革一试就灵的幻觉。”她认为,目前老百姓抱怨的焦点就是“看病难、看病贵”,即使体制从产权上改了,医院的收费还是很难控制下来。“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说公立医院产权不明晰,其实我认为公立医院的产权很明晰,政府出资一般也很明确。因此,没有必要为了明晰产权而进行产权多元化。
“美国模式”未必适合中国
在这位“海归”看来,美国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也持相同观点。廖新波说,所谓“美国模式”,即市场主导型。这种模式下,公立和私立医院都在市场上平等竞争,政府除了严格监管外,只负责为穷人、老人医疗埋单。但美国模式是独一无二的。美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为5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人均年产值才1000美元。廖新波说,市场主导的结果是,医疗服务越来越好,但医疗价格也越来越高。不少专家更倾向于“非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型。如英国和加拿大。在英国,公立医院由政府全额投入,老百姓看病是免费的。有钱人需要特殊服务,可以到私立医院去。这种模式的结果:看病便宜,普及面广,政府投入也较少。廖新波认为,中国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作补充”的,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医疗模式。记者获悉,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副省级市城市卫生局长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也作了同样的表态:我国的城镇卫生体制改革方向应以政府为主导,医疗服务应体现社会公益性。(Robby/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