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21日电(记者赵海军、王集旻)21日,呼市地区最高温度达到36摄氏度。上午10时,城市上空如火的骄阳已晒得人软蔫蔫的。在旧城区一片高楼大厦包围着的低矮平房间,一位谢顶老人担着两桶水走在坑洼的小道上,肩上的扁担吱呀乱响,汗水顺着老人脖颈直往下淌,胸前的汗衫被洇湿一大片。走了几十米,老人拐入一个四合院,把水倒在院内一口大缸里。一上午,这样的劳动他重复了4次。老人辛苦担来的水除供家人吃饭、饮用外,还要当消暑降温的洗漱用水。
老人叫孙孝,今年67岁,家住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宁武巷。这里是呼和浩特市的老城区,因种种原因,5年前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到这里戛然而止,孙孝与50多户邻居住的平房成了包围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城中村”,这里房子破破烂烂,环境脏乱不堪,更不可思议的是不通自来水。
“我们喝自来水有两种办法,一是到几百米外的自来水房担水,一担水1毛钱,另外一种就是等卖水的人送上门,一担水6毛钱。除了自来水,我们能喝到的最方便的就是自家院里的‘洋井’水,我老汉没钱,只能到邻居家的‘洋井’提水喝。但这种水水质不太好。”老人指着水缸里飘浮的一些白色悬浮物对记者说。
当记者夸奖孙孝的身体硬朗时,站在一旁的他的老伴庞翠萍揶揄地说,“没钱老汉力气大,有钱娃娃会红火。我们这也是没办法。”
记者了解到,老俩口原先一个是呼和浩特钢铁公司职工,一个是大南街百货大楼售货员,虽有几百元退休费,但是几个孩子都下岗在家,还得靠老俩口接济。“我们这房子有100年多了,早成了危房。这两天,晚上热得不能关门,半夜热醒来,只能在地上泼一瓢凉水降降温。”庞翠萍说。记者顺着老人所指,只见10余平方米的房子内光线昏暗,后墙上一条裂缝通到屋顶。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宁武巷的居民家里大多没有电扇,他们降温的办法就是白天躲在阴凉地,晚上往家地上泼凉水,或者用湿毛巾擦擦身子。“有钱的人都搬走了,没办法的人才在这儿住。现在,大家最盼望的是停工5年的拆迁改造早日进行。”一位名叫葛小兰的居民说。
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北街的友谊小区是一个以回迁户为主的旧城区改造项目,由于困难群体居多,这里出现了楼房里冬天生火炉取暖,夏天生火炉做饭的怪事。当记者上午赶到这里采访时,看到很多老人在院里的树荫下乘凉。
69岁的孙玉香指着一楼西户伸出的火筒对记者说,“这就是我家,我现在还生炉子做饭,我算过,50元一罐煤气用不了几个月,要是把50元钱买煤的话,能烧一阵子哩。去年,我入了低保,但过日子还得精打细算。这两天太热了,我是白天从东阴凉挪到西阴凉,晚上基本不开火。但还是被热醒好几次。”
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副局长金强对记者说,今年,呼和浩特开始着手构建城乡救助体系。具体措施有: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从去年的3万人扩大到5万人,市区低保金从190元涨到200元。今年已有7000多人被纳入低保范围。同时,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无固定抚养人的村民,每月给予60元低保金。农村五保户供养每年每人给予800元或1200元的费用。此外,呼市还出台了针对困难群体的廉租房援助、法律援助、教育援助等措施。
金强说,今夏,面对多年来罕见的酷暑,虽然民政部门没有专项的消暑资金,但是上述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有利于全市大部分困难群体安全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