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驻汉城记者王缅报道
深知名人的时间宝贵,我比约定时间提前了近一个小时就到了黄禹锡教授在汉城大学兽医学院的办公室等候。他的秘书告诉我,他正在接受韩国国立KBS电视电视台的专访。而就在当天下午,他又要飞赴美国,参加一个研讨会。记者为能见缝插针地采访到黄禹锡感到庆幸。
黄禹锡办公室不足12平米
走进黄禹锡的办公室,记者大吃一惊: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的办公室竟不到12平方米。一进门的左侧是秘书狭小的办公桌,右侧放着两个陈旧的沙发,用来接待来访者。沙发背后的小柜子为黄教授隔出了一个小空间。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还挤着办公桌、打印机、复印机,还有好几架子的书。
在这个拥挤的办公室,记者发现在书柜的一角摆放着孔子的小铜像和印有《论语》的工艺品。更让记者惊讶的是,与气派的汉城大学客座教授的铭牌以及韩国总统府青瓦台颁发的感谢牌一起陈列的,还有中国山东省东营市于2002年5月聘请黄教授担任科技顾问的聘书,没想到蜚声国内外的黄教授与中国有这么多渊源。
这时从门外传来一个声音,一个穿着淡蓝色衬衫的人快步走进屋,笑着向记者伸出了手,说道:“你们好,我是黄禹锡。”又是一个没想到,这样一个执世界治疗性克隆之牛耳的大科学家竟如此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架子。
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气氛很愉快。黄教授没有对自己的成绩大谈特谈,也没有在谈到批评他的实验的观点时表示出任何愤怒。他留给记者的是一个谦虚、谨慎、诚实、思路清晰和心胸开阔的印象。
目前尚无中国学生
采访结束后,记者有幸参观了黄禹锡的实验室。无奈的是,看着满屋子的大小瓶子、实验设备和仪器,记者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隔行如隔山”。
实验室只有持有特殊IC卡的人才能进入。在黄禹锡科研组的李炳千教授的带领下,本报记者套上蓝色的消毒过的隔离服、专用鞋、帽子和口罩进入了这个实验室。出于保密考虑,李教授只带我们参观了一部份实验室。
在记者进入的第一间实验室里,看到几个研究人员正在显微镜下操作着什么。李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对猪和牛的卵子进行排除细胞核的工作。他说:“到现在为止我们这里还没有来自中国的学生。我们有来自印尼的、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的学生,他们跟韩国学生在一起工作和生活。”
进入第二间实验室,记者发现这间屋里只开着一盏灯,整个房间昏昏暗暗的。经过李教授的介绍,记者才知道原来这里是提取干细胞的地方,因为干细胞在人体内生活的环境比较昏暗,为了让提取工作顺利,他们就把光线调暗以模拟干细胞生存的环境。他还让记者用手摸了摸显微镜的操作台,“温的。”记者说。“对,这里模拟的是人体的温度,”李教授解释道。
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景象,记者想到黄禹锡的研究小组在这里经历了241次失败,在第242次终于取得成功,从克隆出的人类早期胚胎中提取出一个干细胞系。2005年,又是在这里,他们实验了185次,得到了11个与病人基因完全相同的胚胎干细胞。今后,这里又会留下了多少次失败和激动的成功呢?记者还发现在进入实验室大门的门边挂着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用英语写满了更种日程,其中还写着“6月17——生日聚会”。只这一行字,记者就已经感受到一个团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