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三日电 题:交行投石问了什么路?
中新社记者李鹏
对中国国有银行的综合改革来说,六月二十三日是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因为代码为“三三二八”的交通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国有银行乃至国内银行“境外上市第一股”。
作为中国第五大银行,交行率先在港上市可谓“投石问路”,其一举一动肩负着为国有银行改革探路的重要使命。
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革自二○○三年底开始试点,从财务重组到股份制改造,再到股票公开上市,已成既定套路。交行从注资到招股的每一步,可称得上顺利。尤其是在港招股时,超过两百倍的超额认购,挂牌首日一小时内股价冲高至二点九元、成交近二十五亿,红火而热烈的场面达到了管理层的既定目标。
可以肯定,交行的成功挂牌为国有银行境外上市开了个好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国际资本市场借此可把国有银行掂量掂量。
交行上市,争议最多的是二点五港元的招股价。很多人质疑,交行为确保首发上市成功的“政治任务”,有意压低了股价。
交行的招股价究竟是高还是低?各种分析虽然不尽相同,但从市盈率和市净率来看,交行的股价偏低是共识,其定价不仅低于A股上市银行,也较目前香港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便宜。实际上,原本也想六月在香港上市的民生银行最终不得不决定延期发行H股,因为其民营企业股东和国内流通股股东没法接受交行的定价水平。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让人痛心的现实——国家巨额注资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贷款,提供税收等政策优惠,把国有银行改造成一块优质资产,但这一优质资产却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类似的情况不仅是国有银行,而是众多国企面临的共同困境。
交行“投石问路”的结论是,在建行和中行随后的海外上市计划中,高价格可能只是个奢望。上市定价的高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的选择,这可能是国有银行无奈而又必须接受的现实。但首日上市就获得机构和散户投资者“热捧”,似乎也说明中国国有银行远不是一块“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