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35℃以上的高温横扫了13个省市,而有关气象中心专家称,未来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将更加酷热
广西日报又到一年高温时。这两天,全国媒体关于高温的报道,不胜枚举。35℃以上的高温横扫了13个省市,而有关气象中心专家称,未来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将更加酷热。联想起过去种种关于“热死人”的报道,笔者相信,今年高温对人体健康乃至生命的威胁仍令人心悸。
其实,高温酷热与台风、冰雹一样,都是自然灾害。只是,对高温这样的灾害形态,有时我们显得太过“冷漠”了。比如,台风、暴雨和寒冷预警信号设有红、黄、黑等若干等级,高温预警也分为“蓝、黄、橙、红”等不同等级。但是,同样是灾害,其他的灾害形态对不同等级设有不同的具体防御措施,而高温预警却仅仅起到提醒和建议作用。
那么,知道了高温的到来,我们就可以从容应对了吗?对此,我是不敢乐观的。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不论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还是个体劳动者,面对庞大的社会竞争压力,有多少人能够有勇气自主放弃“高温下的工作”呢?特别是一些片面追求效益的单位和个人,面对利益,“战高温,斗酷暑,向高温要效益”,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性口号”。具有积极进取精神是好的,只是,如果这样的进取精神是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那离我们所倡导的人性化关怀,离和谐社会的要求,就太过遥远了。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如今的济南农民工可以享受到“高温假”了。这样的举措,是科学的应对高温灾害,具有极大的人文关怀意义。
高兴之余,笔者感到遗憾的是,“高温假”在我国并未作为一种制度来进行落实。当前,高温作业可以参照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还是1960年制定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关于高温作业的政策法规还是一片空白。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有了“高温预警”,但是,如果没有相关制度保证,这样的“预警”,只能等同于一种“预告”,无法发挥出具体的效应。
所以,面对今年的高温,希望相关部门能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相关配套制度的跟进,来保证所有的劳动者不再因为高温而受到太多的伤害。
(古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