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那曲(西藏)6月23日电 (记者陈新洲、陈晓虎、钱荣)为了保护青藏高原湿地生态,青藏铁路建设者在古露湿地建火车站时,投资110多万元,成功地移植建设了8万多平方米人造湿地。经过两年的观测,目前古露湿地草皮移植成活率达98%以上,生长旺盛,已与高原自然湿地基本适应并浑然一体。这是世界上首次在高寒地带人造湿地获得成功。
中铁十三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副书记李少亮说,为了保护世界最高的草原湿地,青藏铁路在设计时尽量绕避湿地,必须经过湿地时,一般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让铁轨从湿地上空飞架而过,这类“环保”桥梁在青藏铁路中长达几十公里,尤其是在建设古露车站时,创造性地进行了人造湿地建设。这些措施,虽然使工程投资大幅度增加,施工难度加大,但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中的青藏铁路古露车站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县古露镇古露湿地。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湿地之一的古露湿地,海拔约4700米,面积15平方公里,是藏北羌塘草原上水草最为丰美的地区。这里夏季多雨时被牧民围栏养护,一旦遭遇冬季严寒大雪封山,便成为牧民喂养牛羊,抗御自然灾害的最后防线。
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巨河大川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一个重要起源和分化中心,生态环境独特、原始而又十分脆弱。环境保护是青藏铁路建设需破解的三大难题之一,而湿地保护又是难中之难。
湿地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调节大气湿度温度及提供旅游资源、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基因库”。
据介绍,2003年古露车站开工时,施工设计占用湿地面积比较大,当地政府、藏族牧民对此极为关心。按照线路设计,车站占用的湿地草皮将被移植到8公里外海拔4730米的取土场,但取土场干涸贫瘠,这些喜水草皮一旦离开水将无法成活。
中铁十三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组织有关人员对车站周边七八公顷湿地资源进行多次勘查,召开数十次会议,同地方有关部门广泛交换意见,最后决定充分利用湿地本身的优势,先在原湿地旁的植被稀疏处挖掘出与湿地等高的洼地,将湿地原水引入洼地,营造出人工湿地环境后,再将车站用地上的草皮一块块切挖植入人工湿地内。
记者近日在古露车站人造湿地现场看到,被移植的草皮及根叶平均厚达0.5米以上,青密茂盛,上面不时有黑颈鹤、黄鸭等野生动物飞翔觅食。如果没有在场的铁路建设者介绍,记者还真看不出哪些是人造湿地,哪些是自然湿地。
“青藏高原湿地”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湿地,对全球生态有着重要而独特的生态价值,为此世界《湿地公约》将其单列为内陆湿地的一种,并唯一以地域名称冠名。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党委副书记才凡说,这是世界上首次在高寒地带人造湿地成功,这一实践对高原生态保护与恢复意义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