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物价局公布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听证会35名代表名单以及18名听证代表联系方式以来,重复挂号、大处方、过度诊断、过度医疗等成为市民反映的关键字眼,即使在昨天召开的“全省医院管理年暨医政工作会议”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内容,严禁医院擅自设立新的收费项目,禁止分解收费、比照收费和重复收费”话题再次成为与会代表的议论焦点,由于某些医院或医生受利益驱动,采取“过度诊断”等过度医疗方式,不但违反医疗操作规范,也有悖医德良心,应当予以纠正。
个案一
血管瘤20年内不会长大 花掉20万元还切除半边肝
3年前,广东高州市50多岁的张女士因心脏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发现右肝有一个直径3厘米大小的血管瘤,医生热情推荐“无须开刀、恢复快、十分安全”的介入手术,并反复提醒如果不早日处理后患无穷。全家人闻瘤色变,听从医生安排立即手术。结束后,医生还告诉张女士及其家长:“放心,给瘤子供营养的血管已栓住,瘤子不会再长,也不会癌变。”
但是,这次所谓“成功”的手术竟成为张女士恶梦的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反复高烧、身体不适,服用近两年的抗生素始终未能病愈。随后,张女士辗转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查发现由于手术操作过度,栓塞范围太广,将右肝动脉全部堵死,血液供应不畅的肝部逐渐坏死,最后不得不切掉2/3的右肝。主刀医生说:“整个右肝就像一个常年淤积的化粪池,掏出来的肝全都是腐坏的。”几年求医下来,张女士不仅花费20万元,原本红润健康的她已经瘦成皮包骨。
更让人吃惊的是,张女士的病例被专家判断为“典型的过度医疗”。据中山三院肝胆外科主任许瑞云教授介绍,按照外科教科书上经典的诊断法,50岁以上的患者发现5厘米以内的血管瘤,如果在短期内迅速长大才需要处理,否则可以不用理会,因为老年人的血管瘤有可能20年不会长大。
个案二
腰椎疼痛医生建议做理疗 花掉两万得知是心理作用
通过熟人找个有名骨科专家聊聊,李女士才发觉自己做理疗花去2万多元冤枉钱。“每次去医院,医生先是要她做各种各样的腰间盘突出检查,然后就是叫她去做理疗。一个月下来,腰痛症状不但没有减退,钱倒是花去不少。”
据李女士介绍,去年1月份,她生完小孩后,不时觉得腰部有些闷痛,于是就到一家二级医院检查,结果那位副主任医师简单问诊后,便要她照X光。等到光片出来,医生也没说具体病情,便建议她做腰椎按摩和理疗,并滔滔不绝介绍起医疗设备的功能,当时她就做了一个疗程15天,约7000多元。事后,李女士发现腰痛没有减轻,便到一家三甲医院检查,医生见X光没有诊断出病症,便建议先做CT检查,仍然是没有任何诊断结果。
“半年时间总共走了不下四家医院,花去理疗费和检查费不下2万元。”李女士说,病不治好,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成天担心自己患了无法诊断的病症,于是便托熟人找一名大医院的骨科专家看看,谁知专家看完其他医院的检查单后说:“你没有病,主要是坐的时间过长和心理负担过重引起的心理作用,只要多做运动便手到病除。”按照专家的说法,李女士每周打一两次乓乒球,病症果然消失了。
调查评说 “过度诊疗”后患难除猫腻多
只因价高剖腹产藏有猫腻
连日来,记者走访广州海珠区、荔湾区和白云区一些医院。昨天,荔湾区某医院办公室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度医疗”现象不管在门诊还是住院部都很普遍,就拿剖腹产来说,如今广州的剖腹产超过50%,难道是真的这些产妇都必须剖腹才能正常生孩子吗?结果肯定是不一定的,主要还是顺产和剖腹产价格有区别,如今三甲医院顺产费用为3000~4000元,剖腹产高达7000~8000元,当然剖腹产利润也很高,于是很多医生在接诊产妇时常常以脐带绕颈、盆腔狭窄、宫口不开等理由要求剖腹产,其实里面大有猫腻:其一是自身症状产妇根本不懂,只能听医生说;其二是盆腔狭窄并非不可以顺产,只要医生处理得当也不会有危险;其三是抓住现代人只生一个小孩的心理,只要安全生产不讲价钱。此外,大处方、大包围检查等都是医院里常见的过度医疗现象。
心脏病乱搞介入更添梗塞
血管介入治疗、腔镜微创手术是近年来颇为走俏的外科新技术,但一哄而上的局面颇受专家诟病,成为“过度医疗”最易泛滥的领域。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心血管专家林曙光告诉记者,他在门诊治疗中曾遇到很多“回炉”病人,他们在别处做了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后,又发生严重堵塞再到医院治疗。这类病人中有很多并不具备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却被安装多个价格昂贵的支架,一次冠心病介入手术费为3万~5万元,每增加一个支架要多花1万~2万元。据介绍,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适应指征是冠状动脉狭窄度在70%左右,有的病人狭窄度只有30%就被安装两个支架,支架安装后很快再度狭窄,从而引发更严重心梗,其实这样的病人只需药物治疗。
过度医疗两种不同情况
广州市某医院医务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日常生活中可以遇见这样一些“病例”,本来所患疾病不重,可以用青霉素治疗,医生非得用先锋霉素,可以B超检查,医生非要患者进行CT检查。这种超过实际需要的寻医问药地“过度医疗”带来的副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患者容易受到医源性疾患侵袭。
据介绍,“过度医疗”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医务人员为某种目的(如增加经济收入)有意为之,除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之外,一般不会对病人的健康带来威胁;另一种是因病人强行索求所致,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点名用药,点名检查。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一定论无论对中药还是西药都非常适用,不同药物都有不同的适应症,应该因病、因人、因年龄酌情应用。
过度医疗有悖医德良心
对此,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说,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营医院,对患者实行“过度医疗”肯定是违反医疗操作规程的,也是有悖于医德良心。目前,卫生部门正在进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例如调低某些医疗设备检查费用和调高医生的技术费目的就是遏制医院对患者滥用检查;还将在医德医风上狠抓道德建设,让医疗服务秩序越来越规范。 (记者 蔡民 游曼妮 通讯员 袁毅恒 朱元斌)
编辑点评 医改先要治治“过度诊疗”
李龙
看个小感冒动辄花费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检查时什么医疗器械收费高就使用什么……无可否认,在利益的驱使下,相当一部分医生在为病人看病时都有“过度诊疗”的嫌疑。我想在过度诊疗现象中,除了有少数医生是因为医疗技术不过关,想通过深度治疗来弥补外,大多数都是抱有私心才会对患者多开药多做检查的。而由于在医患关系中,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病人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于是医生让做什么检查、吃什么药,患者一般都毫无选择,因而,作为利益主体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如果失去自律,以营利的目的来替代治病救人的职责,那么“过度诊疗”还将会愈演愈烈。
我不是学医的,但我知道中医很讲究“过犹不及”,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如此说来,过度诊疗不但有违医生的职业道德,而且还会给病患者的身体带来伤害,有时甚至会“滥杀无辜”。本来就承担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还要赔上健康的危险,对病患者来说,真是有违公平。
此外,我国现在的医疗状况还处在“缺医少药”的阶段,过度诊疗无疑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医疗机构仅仅为了自己的私利,就可以挥霍有限的医疗资源,于情于理于法都难以说得过去。
“过度诊疗”现象表面上看是受利益驱使,实质上更深层次追究,可以说是医疗体制改革误区惹的祸。以前我们总喊着医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然而这些对于没有话语权的病患者来说,都意义不大。此次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是要调低医疗设备检查费,调高医生技术费,希望以此遏制医院对患者滥用检查。但职能部门如何细化治疗行为标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也不可或缺。总之,如何治疗“过度诊疗”这个顽疾,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是此次医疗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过度诊断”,共找到
142,75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