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24日电 正在进行的“2005上海教育论坛”上,与会的中外专家就困扰上海职业教育的难题进行了讨论。专家表示,要使职业教育为上海城市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就必须推动观念更新,完成从学历社会到能力社会的嬗变。
据《解放日报》报道,以“现代化城市: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主题的“2005上海教育论坛”22日在上海开幕。中外专家纷纷聚会沪上讨论如何破解上海的“灰领荒”问题。专家认为,要解决上海的职业教育问题,就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入手,改变唯学历论的观念,注重对个人能力的培训,实现社会以能力为本的转变。
学历不等于能力。一方面是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高薪难求,一方面是中专、职校、技校门庭冷落,报考者寥寥无几。与此同时,用人企业叫苦不迭:不少大学生手持本科、硕士文凭,进来却什么都不会,要经职业培训后才能上岗。
台湾省高雄师范大学科技学院院长孙仲山教授认为,实现从学历社会到能力社会的过渡,光靠呼吁不够,还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和家长主动把职业训练作为重要功课。
培训不等于重复。人口老龄化加剧,产业结构升级,高级人才短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近年遭遇和上海一样的“灰领荒”,该州启动“聪明之州”计划,为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提供人性化职业培训,开出上百家职业咨询点,人们随时可进去获得一对一的帮助。高校也利用自己优势学科面向学生和社会提供职业培训服务。
为提高老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实现知识技能的更新,昆士兰州独创先前认定法则,即对学员原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认定,针对个人设计培训方案,避免重复学习。
学校不等于教室。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也要尽可能个性化。芬兰国家教委首席技术专家劳瑞库尔沃南博士介绍,芬兰的职业学校采用模块式教学办法,在一定框架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期望目标去选择,每个模块都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测试,并规定在所有120个学分中,20个学分必须在校外实践中获得。
校企合作固然是职业教育的必要途径,但不少上海职业院校负责人反映,在实际操作上,企业往往积极性不高。专家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以激发企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