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魅:“毛先生”感召抚边青年
在小金丹巴一线采访,问及乾隆打金川的事,无论老幼,都能给你说上几段。近300年前清乾隆年间在嘉绒地区进行的两次金川之役,是乾隆“十大武功”中耗时最久、耗资最巨的战争,给嘉绒地区带来了巨大影响。
抚边乡原属底木达县,位于小金县与两河口的抚边河左岸,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要塞。乾隆打金川时,抚边曾激战,数千清兵战死,大学士温福也于战火中死在抚边象鼻山。1935年6月18日至2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进驻抚边,在这里留下许多动人故事。但长期以来,抚边一直在媒体视线之外,因此本报成为红军过境70年后第一家到此采访的大报。
记者现场采访——
(时间:5月17日上午;地点:小金县抚边乡野)
“你们是第一家来采访的报纸!”
说这话的是抚边乡木坡中学原校长、现抚边“九人红军文化纪念小组”宣传组长郭贵忠。
3年前,抚边九位老人自发成立了这个小组,他们寻访了数以百计的抚边老人,终于使70年前红军在抚边的历史重现天日。而这段历史,恰恰在党史和军史中鲜有记载,众多作家、记者(包括索尔兹伯里)均忽略了抚边。“除香港凤凰卫视外,包括央视等媒体,从来没到过抚边,”郭贵忠说,“你们是来抚边的第一家外地大报,我们要感谢你们!”
其实,更该感谢的是这九位可敬的老人:郭贵忠、刘顺忠、李太富、马林发、马树才、姚碧诗、罗秀品、金吉华、彭兴德。
毛先生说大白话
1935年6月18日傍晚,中央红军军委直属部队进驻抚边,一个穿灰布长衫的高个子带着警卫住进破碉村罗茂才家。罗当年40余岁,务农。罗听战士们喊长衫者“先生”,便跟着喊,后来才知先生姓毛,叫毛泽东。
郭贵忠说,毛先生待人客气,他说的湖南话罗茂才和邻居们都听不懂,毛就有意放慢语速,用大白话给大家讲道理,“我们穷人要团结,要打倒那些为富不仁的坏人。”正说着,警卫员喊开饭了,罗见毛与战士们吃的只有包谷糊糊,就进屋端出一碗咸菜。毛先生不受,推不过,收了。后来离开罗家时,毛叫战士给罗留下两块大洋。
19日夜,红军总政文工团在老街城隍庙戏台演节目,两盏煤气灯把舞台照得雪亮。演出前,毛先生登台讲话,台下有一千多群众,“抚边乡能来的人都来了。”郭贵忠说,“毛先生最后说:抚边有志气的青年,请跟我一起北上去!”
61人参军3人回
毛先生讲完话,抚边热血青年宋全胜第一个跳上戏台,挽起袖子高喊一声:“毛先生,我跟你去!”台下台上一片掌声,毛也鼓掌笑了。老人们看这支军队并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霉老二”(对红军的蔑称)模样,都愿把子女送来参军。
据郭贵忠调查,当地共有61位青年男女参加红军,多年征战后,只有三人回来过:邓玉兰,女,解放后曾任南京市委副书记,1962年回抚边,1986年去世,骨灰由子女送回抚边安葬;罗海清,机枪射手,1961年回过家乡;宋全胜,解放后回到阿坝汶川工作,已去世,但他的儿女们每隔几年就要回来祭祖。
“其他的人,大部分在长征路上和后来的战争中牺牲了。”说到这儿,郭贵忠眼睛有些发红。
给无名红军上坟70年
九人纪念小组成员彭兴德告诉记者,村民徐广才父子懂中草药,先后收治21名红军伤员,治好20位。有一位因年龄偏大、伤势严重,去世了。徐家父子把他安葬在云盘村自家坟地里。70年过去了,年年清明,徐家的子子孙孙遵从祖训,还在给这位不知姓名的老红军上坟,“他们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说着,彭眼中忽然滚出泪珠。
村民刘兴海家曾住了6位伤员,将息半个月后,战士们要归队了,而大部队早已走远。刘担心他们找不到路,竟带着战士们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梦笔山,走了一两百里,才在马尔康追上大部队。临别时,红军对刘说:老哥,没啥送你的,这两把军刀留给你作纪念吧。
记者见到了那两把军刀。70年了,依然沉甸甸泛着寒光。
他们是大清戍边军人后代
记者行走在抚边老街上,时光仿佛正在倒流:城隍庙的戏台快坍塌了,但“大清嘉庆五年”的字样仍然清晰可辨;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的旧居保存完好;红军标语、漫画和石刻一如昨天......
“1986年,耀邦同志重走长征路时曾回过抚边。他说,他住的房子旁有两棵大树,不知还在不在?”郭贵忠指着两棵粗壮的榆树说,“你看,它们愈发根深叶茂了,只是物是人非......”
老人们自办的红军文化室设在老街文武庙里。在这里,九位老人为我们唱起了《十送红军》。歌声中,郭贵忠对记者说,“你问我们是那个民族,说实话,我们也说不清。”据称,抚边现有4800人,人口排序是藏羌回汉苗,大多数人是乾隆爷留下的军士后代,原先的任务是戍边。
告别时,9位老人把记者送到村口,一遍遍握手、一次次叮嘱,“一定要寄报纸来!下次请一定留下来,尝尝我们抚边的酸菜面块!”走得很远了,回头看老人们仍在挥手,蓝色的藏衫在风中飘飘欲飞。
第26站
两河口:青豌豆卖到了重庆城
历史之痒:“不要羡慕他们那些马!”
1935年6月20日,中央红军致电远在茂县的张国焘,请他“立即赶来懋功,以便商决一切”。
24日,毛泽东一行从抚边来到两河口,这里是梦笔河与虹桥河交汇的地方。总政治部在镇外朝虹桥山的方向搭起了欢迎会场和帐篷。25日,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为示尊重,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冒着瓢泼大雨,在帐篷边等候张国焘大驾光临。
因天雨路滑,张姗姗来迟,直到下午5点,才在30余名警卫员护卫下,翻过虹桥山来到两河口。听到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毛泽东等列队恭候。张策马直冲到毛泽东等人跟前。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张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于是翻身下马,同毛泽东等握手拥抱。在场红军战士欢呼起来,口号震天响。
索尔兹伯里在50年后的调查中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有位战士发现四方面军的马膘肥体壮,忍不住夸了几句。毛斥责:“不要羡慕他们那些马!”
毛与张是老相识了,他们曾一起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广州举行的党的三大之后,12年间,两人不曾谋面。尽管过去并无深交,但毕竟是久别重逢,表面上有说有笑,十分亲热。但是好景不长。张发现中央领导人个个都不是他想象中的派头,回头看看自己,身材魁梧,满面红光,队伍整齐,威风凛凛。于是,张动了叵测之心。
晚宴后,周恩来亲自把张国焘送到住处。张试图从周嘴里打听遵义会议和会理会议的内幕,却一无所获,于是,他直接向周发问:“红一方面军还有多少兵力?”周机智反问:“红四方面军还有多少人马?”张得意地说:“我们还有十万人。你们呢?”周说:“一方面军伤亡很大,恐怕不到三万人了。”
张听后认为“一面方军只剩骨头了”,更感底气十足,于是在第二天的两河口会议上开始发难。会上,各方面就红军今后的方向进行了激烈辩论。博古讽刺张国焘南下西进是“麻雀钻阴沟”,张大为不满。会后,毛泽东劝说博古不要讲这样的过激话。
1935年6月26日至28日,中央政治局在懋功举行了为期三日的两河口会议,参加者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朱德、博古、刘少奇、凯丰、刘伯承、彭德怀、林彪、聂荣臻、邓小平、林伯渠、李富春和张国焘16人。会议对张国焘关于红军长征和政治形势的错误估计、以及要求改组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意见进行了适当批评,进一步说明北上方针的正确性。会议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
党史专家称,“这是仅次于遵义会议的又一重要会议。
记者现场采访——
(时间:5月17日下午;地点:小金县两河口乡)
新历四、五月间的重庆,菜市场里常有青豌豆卖。豌豆颗粒饱满、色泽鲜绿,一般4块钱1斤。主妇问菜贩:哪里来的?菜贩答:成都噻。这里所谓的成都,其实指的成都方向,包括阳光灿烂的小金两河口乡,均为重庆提供了大量青豌豆。
从抚边到两河口,陡峭山势逐渐平缓。快到两河口时,抚边河两岸出现大片开阔坡地,绿茵茵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森林前。
两河口乡党委副书记黄连军(藏族)是个有些腼腆的年轻人,读过大学,对乡上的情况了如指掌。黄介绍,全乡幅员1035平方公里,是全国土地面积最大的乡之一,人口5100人,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有耕地8210亩,牧场数百平方公里,森林66万亩。其中青豌豆种植1633亩,产量四五百吨,“我们把它卖到了成都和重庆。你们吃的青豌豆绝对有我们产的!”黄笑着说。由于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近年农牧民收入有所增长,“去年达到1541元。这对我们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谈到今后发展,黄称开发旅游资源是一个重点。乡上已经作出规划,包括“一址三沟”,即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会址和虹桥沟、马家沟与霸王沟,“这些沟有几十公里长,两侧森林密布、有山有水。借红色旅游之势开发出来,一定能吸引游客!”
在两河口会址,管理员曾天志(藏族)告诉记者,当年两河口乡的很多藏民都参加了红军。他指着一圈坟墓说,这里有11个无名烈士墓,埋的都是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是当地老百姓把他们安葬在这里的。
墓旁,还有一尊毛泽东塑像高高耸立。曾说,塑像是当地森工局留下的,“我们就把他老人家请了过来。”塑像刻画的是毛泽东晚年形象,与会议氛围并不协调。记者向他建议:“应该塑一座毛泽东长征时期的雕像,才与环境协调。”黄连军说早有这个想法,但苦于无钱。记者说,两河口已列入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国投资金应该不久就到位。
“但愿!”他们说。
站在会址的关帝庙旁,可遥望一座秀美绝伦的雪山。“那是四姑娘山吗?”记者问。黄说不是。记者说,各红色网站都称在两河口可以看到四姑娘山。黄说肯定错了,“前面那座雪山叫霸王山,主峰海拔5551米,与我们要开发的霸王沟相连。再过几年你们来看,那里的风景又是一绝!”
记者 张卫/文 冉文/摄影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长征”,共找到
1,747,06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