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访离任一个月的前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
文/本报驻莫斯科记者姜辛
我希望通过你们的报纸向中国朋友问好!我十分想念他们!
自从报社编辑部提出对返俄后的罗高寿本人进行一次采访的任务后,记者就开始不间断地追踪着罗高寿的行踪。众所周知,罗高寿从俄罗斯驻华大使的位子上卸任之后,很快就被普京总统亲自提名并高票当选为俄罗斯阿穆尔州驻俄罗斯联邦议会代表的职务。
记者每一次打电话到罗高寿先生的家中,几乎都听到他的夫人丘尔拜尔·拉乌克列芙娜抱怨说:“请你再晚一点儿来电话吧,他每天都是很晚才能够回到家……他现在可忙着呢。”
6月24日下午,当罗高寿先生终于抽空同意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向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是我回到俄罗斯的一个月零三天。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几乎每一天都在想念在中国度过的日子,想念中国的朋友们;我觉得自己并没有离开中国。”
罗高寿先生向记者透露,在他回来的这段日子里,几乎每一天的活动都与中国有关:他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俄中和平友好发展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他参加了在圣彼得堡市召开的俄中第二届投资发展论坛;他前往中国黑河市对岸的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参加阿穆尔州议会的活动;他参加了许多次俄方会见中国来访代表团的活动。
面色有些疲惫的罗高寿对记者表示:“我几乎每一天的工作日程都很满。我几乎是在马不停蹄地跑动。我在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我为俄中人民的友好而忘我工作。我希望通过你们的报纸向中国朋友们问好!我十分想念他们!”
邓小平:“我还记得你。我们是老朋友,你在50年代末曾经给我做过翻译……”
罗高寿1932年3月1日出生在莫斯科。在他刚满一个月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来到苏联驻乌鲁木齐总领馆生活;1936-1939年,小罗高寿又随着家人在哈尔滨的苏联总领馆生活过三年的时间。“那时的中国东北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亲眼目睹了当时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现状。后来每一次出差去哈尔滨,我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回忆。”
罗高寿1954年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书写他不平凡的中国缘。他曾经先后在中国外国专家局的杂志社担任翻译,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做过翻译,参加过中苏远东水文科学考察队;1958年之后,罗高寿开始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曾经先后见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的每一次会见,都给我留下了丰富而多彩的记忆。”
罗高寿最愿意回忆的一件事,就是1989年2月作为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的他,陪同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前来北京为戈尔巴乔夫访华做准备。邓小平同志在上海接见了苏联代表团,并一眼就认出了他,笑着说:“我还记得你。我们是老朋友,你在50年代末曾经给我做过翻译……”
我想借这次采访对中国人民说:再一次感谢你们精心维护苏军烈士墓。
罗高寿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今年9月份,他将作为俄罗斯联邦议会访华代表团的成员,陪同俄罗斯联邦会议主席米罗诺夫正式访问中国,届时将参加中国隆重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型活动。“这将是一个我们共同庆祝战胜法西斯斗争胜利的重要活动,我期盼着这一次的访问。”
罗高寿认为,俄罗斯在筹备今年举行的庆祝战胜德国法西斯60周年重大活动的时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一个做出明确表态,欣然接受邀请前来莫斯科与俄罗斯人民共同庆祝这一伟大的节日,这一举动令俄罗斯非常感动和欣喜。今年又是中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俄罗斯也将派出高规格的代表团前往祝贺,这足以显示俄中两国战略协作关系的成熟,是俄中关系牢固和稳定的体现。
罗高寿在采访时表示:我在这里特别想指出的是,在我担任俄罗斯驻华大使的13年期间,我跑过许许多多地方,例如四川的万州,湖北的武汉,辽宁的大连,河北的承德等地。我亲眼看到各地的苏军烈士墓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很好的保护,这令我们感到非常之欣慰。在当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有许许多多的苏军将士前来中国参战,其中很多人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应该说,俄罗斯人民与中国人民一道,同是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铸造国。
再举一个例子,在河北的承德市,就有43名苏联军人在这里阵亡。我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曾经几次前往承德瞻仰得到当地政府精心修葺过的苏军烈士墓。我想借这一次采访的机会对中国人民说:再一次感谢你们精心维护苏军烈士墓。
俄中人民永作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罗高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国家;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道德规范,人权与民主观念。同时,中国又是一个飞速发展着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人民已经不再闭关自守,而是以开放的精神看待与接受外部世界。我在上世纪50、60、70、90年代曾经有幸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亲眼目睹并参与了俄中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的全进程。俄罗斯与中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国,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高尔基的作品,没有人没听过柴可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没有人不会吟唱流行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这就是俄罗斯与中国人民世代交往的真实写照。
罗高寿说:不久前,我前往俄罗斯远东的阿穆尔州出差,入住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一家宾馆。我惊奇地发现,在这家宾馆里有许许多多前来旅游的中国朋友,楼道里飘散着熟悉的中国话语声。世界的确变了,人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
亚洲唯一的一座诗人普希金铜像,就伫立在中国的大都市上海;不久前,为了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中国又出版了15卷本的普希金全集。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50年前当我刚刚走出校门,第一次来远东出差参加苏中水文科学考察队时的情景。那时我们与中国朋友一同工作,一起踢球,气氛融融,仿佛就像是在昨天发生的故事。
不久前俄中两国政府彻底解决了边界遗留问题,使长达几千公里的俄中边界线,最终变成为一座和平与合作的桥梁,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和激动的事。
罗高寿在接受采访之前,把刚刚出版的一部专著《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之初的俄中关系》送给记者,以示采访留念,并在该书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一行字:送给俄罗斯的朋友,感谢你在莫斯科的工作。罗加乔夫。2005年6月24日。(本报莫斯科6月27日电)
罗高寿是家传的名字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俄罗斯驻华大使的名字叫罗高寿,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俄罗斯名字——伊格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
罗高寿的父亲是俄罗斯著名的汉学家阿列克塞·罗加乔夫。上世纪20年代,阿·罗加乔夫来到中国,为革命军出谋划策,并亲历了北伐战争。回国后,阿·罗加乔夫专门从事汉学研究,并根据“罗加乔夫”的中文译音,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罗高寿。阿·罗加乔夫一生翻译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和《水浒传》,以及现代中国著名作家鲁迅、老舍等人的作品。
“父亲的职业和不平凡经历,对我本人把中文和汉学作为一生的选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父亲一生都在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习俗,中国语言,他毕生都热爱中国,关注中国,感知中国;中国人都习惯地称他为‘罗高寿’先生;在后来,这个名字就自然地传承到我的头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