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施罗德6月27日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仅一天的闪电式访问。他同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了会谈,又对美国商会发表了一个讲话,访问即告结束。访问虽短,会谈内容却相当广泛,涉及德国竞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伊朗核计划,等等,都是西方目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德国竞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这次与布什会谈的重点。德国作为美国的盟友,能不能得到美国的支持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但是,美国对此一直采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暧昧态度。前个时期德国外长菲舍尔访问美国,实际上也是为争取美国的积极表态而去。而他从美国国务卿赖斯的口中仅仅得到一句话:“美国明确表示支持的目前只有日本一个国家。”施罗德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对记者们表示,联合国的改革应该加快速度,最好在今年秋天的联合国大会产生结果。如果说德国在这个问题上与以往有什么不同,那就是面对布什采取了更为直截了当地争当常任理事国的立场。据此间舆论报道,施罗德以明白无误的语言对布什说,德国在巴尔干地区和阿富汗都做出了贡献,甚至在伊拉克也在培训警察方面提供了帮助。因此,德国应该拥有“站在前列”参与决策的“权利”。在对美国商会发表的讲话中,施罗德说,德国准备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所以要竞选常任理事国。
但是,施罗德从布什那里得到的仍然是一个十分外交式的回答。布什的回答是,美国不反对任何国家“入常”的努力。但与此同时,布什也送给施罗德一个明确的信号,即联合国改革的优先任务不是常任理事国的数目问题。这等于暗示,德国“入常”与否不是美国对联合国态度主要考虑的问题。布什在会谈中说,联合国的管理问题和人权委员会的工作改革事宜应该优先考虑,其次才是安理会的工作问题。施罗德在与布什会谈后对新闻界说,在改革的速度方面德美存在分歧,但他强调,美国的提议不意味着反对德国“入常”。施罗德在对美国商会的讲话中重申德国的建议,即竞选常任理事国的四个国家一起加入常任理事国行列,两个非洲国家还应加进来,然后是其他非常任理事国新成员。
伊朗核问题是另一个主要议题。随着被认为是代表保守势力的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为伊朗新总统,西方普遍估计,在核问题上西方与伊朗的分歧可能更难弥合。据报道,对局势的严峻程度的认识,德美双方立场接近。但对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双方显然并未达成一致。施罗德强调的是对话。他说,德、英、法三国还要同伊朗的新总统继续对话。德国主张对伊朗采取欧盟提出的“进攻性建议”,即承认伊朗有权和平利用核技术,但须保证不把核技术用于军事目的。施罗德同时警告不要急于制裁伊朗,在目前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样的行动对西方的损害可能比对伊朗大。但布什强调,伊朗拥有核军备是“不可接受”的。德美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表明,各自原先的立场依然如故。
自今年2月布什访问德国以后,德美关系的气氛有所好转,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尖锐对立已经过去。但正如《法兰克福汇报》所说,德美关系已经形成一种人所共知的模式:一方面是实际事务层面上的良好合作,另一方面却是无数的甚至激烈的分歧。从《京都议定书》始,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达到高潮。
人们注意到,布什和施罗德都面临着类似的内政方面的处境。布什在伊拉克战争上积累的“资本”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据一项民意调查的结果,56%的美国人认为伊拉克之战“不值得”,35%的人不希望再增兵伊拉克。而施罗德面临着联邦议院的提前大选,能否继续执政还难说。在两位领导人都处于“跛鸭”状态下,德美关系可能只能如此了。如此态势下,美国不可能送给德国一份同意“入常”的厚礼。(本报柏林6月28日电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29日 第三版)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施罗德”,共找到
231,64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