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侠”在发完两个紧急情报后,在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这一幕是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0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们在翻拍《永不消逝的电波》。数理学院分团委书记傅毅老师告诉记者,这是学生们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选择将翻拍经典影视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社会实践活动。
看原版电影复写剧本
因为是第一次,人人都想做到最好。一开始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出翻拍老电影的计划时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电影制片兼摄像师金鑫告诉记者,最初选择影片时看好《地道战》、《地雷战》,但是由于影片的情节发生在农村,此外枪炮道具难找,战争场面也难以表现。相比之下,《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可行性上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支持,最终才敲定下这部影片。
虽然是第一次拍片,但是大家在思想上都不敢轻怠。为了了解摄制一部影片的过程,由导演带头前往图书馆查找资料,然后按着书上所说,像模像样地成立了工作组,分成导演、摄制和道具三块。由两个女生担任编剧,一个负责电影的场景记录,一个负责对白抄写,一部影片反复看了四五遍,一个镜头要反复研究好几次,遥控板上的停止、播放键差点没给按陷下去。整整一个星期,才将剧本完成。
“鬼子”怕羞不敢露脸
听说要拍电影,班上的同学都很支持。几个学生聚在一起"三下五除二"敲定了化妆师---由班上一位擅长打扮的女生担任。主角们也在同学们"以貌取人"的推荐下产生了好几个候选人。在面试时,除了要有演技,外形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相像。于是,在经过整整两个晚上的演员选拔后,终于"艰辛"地挑选出了男一号和女一号,让影片得以进入实质性拍摄。
由于大家都没有演戏经验,很多场面都放不开。有一场戏拍特务来抓人。为了不引人注目,学生们特意把时间选在了晚上。于是当天晚上,几个穿着军训服装的"日本鬼子"们"鬼鬼祟祟"地出现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里,帽子被拉到了最下面,只为了遮住自己的脸,不引过路同学注意,将"鬼祟"演足了十分,这场戏成为学生"演技"发挥最出色一场。此外,感情戏也是难点之一。男女一号本来互不相识,突然给凑到了一起,演一对革命夫妻,两人都很不好意思。
画伤痕自己制作道具
由于是第一次拍片,大家心里都没底。不敢把片子拉得太长,于是原长100多分钟的片子,删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后,压缩为1个小时。尽管时间缩短了,功夫却不减。室内该有的,演员要穿戴的都不可少。发电报的机器是自己制作的,沙发是用砖头和布拼的;为了表现审讯室,不仅用砖头搭成"小板凳",将锁缠在手足上代替铁镣,演员的身上更是画上了一条条的红色伤痕。
此外,为了高调表现男一号的形象,脸上还扑上了厚厚的白粉;在另一个日本军官开会的场景里,为了表现他们的阴险狡诈,所有的演员们还将脸弄黑,唇上方涂上了小胡子。经常是台词说到一半,演员们就开始笑场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大学生”,共找到
23,746,52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