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之交结深情 乡亲穷尽一生为抗战士兵守英灵(图) |
|
|
|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人物小传:霍双玉,男,河北省行唐县人,1917年3月出生,1938年担任民兵游击队指导员,1940年加入八路军担架护卫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贾南庄村村委会副主任。
我们无意中听到有关霍双玉老人的故事,便萌生了寻访这位老人的想法。于是,6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们来到河北省行唐县贾南庄村,走进一处与其他农家并无异样的普通院落。当本村一位同志用方言向老人介绍了我们并说明来意后,已经88岁高龄的霍老汉在院中翻出几把小矮凳,我们围坐在一张小桌旁。老人抽起烟,却没了言语。待一支烟将要抽完,老人开了口:“都在心里记着呢!60多年了,那时候我才23岁。”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也与老人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生死之交结深情
1940年夏,行唐县秦家台一带驻扎着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第三团。由于日本鬼子的“扫荡”和封锁,全团3000多人已近断粮,领导决定到较富裕的唐县白庙村一带筹集粮食。由于这一带距敌人占领的县城太近,部队只能趁着夜色的掩护征集和押运粮食。尽管十分注意保密,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抗三团三大队进驻西瓦仁村的第二天拂晓,霍双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农历五月廿八。驻守在唐县城的日寇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西瓦仁村,三大队官兵面对强大的敌人奋起抵抗,以死相拼。子弹打光,他们就冲入敌群,与鬼子拼起刺刀。一些学员手中没有武器,就随手抄起老乡家的铁镐、铁锹,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中,随三大队一起行动、时任民兵游击队指导员的霍双玉,带领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把受伤的指战员送下火线。“卧倒!”随着一声大喊,霍双玉被一名学员扑倒在地。随后,一颗迫击炮弹落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霍双玉只听见耳边一声闷响,顿时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庄稼地里。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掩护他的那位学员已倒在了血泊中。“同志,同志!醒醒,你醒醒啊!”霍双玉紧紧地抱着满口喷血的学员,眼睁睁地看着他合上了眼睛。“宁死不当亡国奴!”那位学员牺牲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深深地刻在了霍双玉的心头。
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战斗中三大队牺牲和受伤的学员达80余人,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可惜呀,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霍老汉一边擦着眼角的泪水,一边告诉我们:“就在这场战斗的前两天,这些战士还在我们村里帮助乡亲们抢收麦子。”
战斗结束后,23具烈士遗体被运到了贾南庄村。没有命令,没有号召,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拿来了自家炕上的凉席,裹在烈士们的身上。入夜,霍双玉和乡亲们点着灯笼,冒着随时遭受敌人袭击的危险,一边流着泪,一边掩埋烈士遗体。
东方破晓,23座坟茔屹立在大地上,也永远矗立在了霍双玉的心中。
穷尽一生守英灵
为了给牺牲的战友报仇雪恨,霍双玉和本村几名民兵一同加入了八路军担架护卫队。他们随着部队从华北走到东北,一路征战。
1945年秋,霍双玉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进村的当天,霍双玉顾不上回家,便直奔村西那日夜萦绕在他心头的23座坟茔。摆上的祭品是一顶沾满日本鬼子血迹的军帽和半面烧焦的日本国旗,那是他从战场上特意带给烈士们的。“我没有辜负你们的嘱托!”霍双玉趴在烈士的坟前久久不起,他在用心灵和烈士们交谈。
老人深情的述说,使我们为之动容,不知不觉天色渐渐的暗了,乌云越积越多,雨点噼里啪啦砸在地上,蹿起一串串白烟。霍老汉突然掐灭了手中的烟蒂,利落地穿上一件蓝色汗衫,向我们打了个手势,边系扣边往外走,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去烈士墓。”一眨眼,他拄着拐杖已跨出院门。
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之间,23座坟茔整齐地分两行排开。我们随着老人在坟茔间穿梭,毛毛细雨丝线般由苍穹滑落,犹如在祭奠黄土下的英灵。
65年来,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们牺牲的日子,霍双玉老人必定要来上坟,带去祭奠用的是平时舍不得吸的香烟和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酒菜。他在每座坟前依次点支烟,倒杯酒,添锹土,然后虔诚地在一旁坐下,与烈士们说说心里话。平日闲暇的时间,霍双玉老人也总爱来这里转一转,在坟前伫立片刻。
老人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后,他干起了面酱生意,凭着真材实料和诚实守信,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爱买他的面酱。看到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一些亲友鼓动他去省城开个店铺,说保准能发大财,但老人始终没去。“去外面赚钱,谁给烈士护墓啊。”老人说,“只有天天看见这些墓,我心里面才踏实。”
抗战精神代代传
1950年秋,品貌端庄、心地善良的青妮姑娘把爱的绣球抛向了霍双玉。正是霍双玉为烈士默默守墓的精神打动了姑娘的芳心。
让苍天作证,让英烈作证。在红彤彤的金丝小枣挂满枝头的时节,乡亲们为他们在23座烈士坟茔前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婚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就没有咱今天的好日子!”新郎新娘郑重的向英烈们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时间飞逝,斗转星移。转眼间,霍双玉膝下的3个儿子成家立业。老大、老二家住在村东头,老三家住在村西。由于23位烈士的坟茔位于村西,老人选择跟着小儿子霍银贵一起生活,为的是靠烈士墓近一些。“俺爹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23座坟。他时常唠叨说,往后我走了,你们可一定好好守着烈士们,要不我死也不会瞑目。”霍银贵说。
其实和霍双玉一样,贾南庄村的许多老人们不但自己要守,还要让子子孙孙都要永远地守下去。
离墓地不远就是村小学。我们与年近半百的郭中维老师聊起了烈士墓,他动情地说:“从我上小学的时候,每逢清明就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扫墓,我当老师后,也年年领着学生们来。”他告诉我们,学生扫墓一直都履行着一个雷打不动的程序,总要请霍双玉和几位上岁数的长辈,在烈士墓前讲一讲战争年代的感人故事,告诉学生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采访结束,我们踏上归途。回想着23座坟茔,回想霍老汉,还有纯朴善良的乡亲们,我们更加深信,抗战英烈的精神,已经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深深扎根。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郭召召、范慧卿、梁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