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6名国家级专家受卫生部委派,迅速赶到了泗县。
这起造成289人住院,1人死亡的事件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多数孩子各项常规检查都正常
医疗救治组组长、安徽医大心脏内科王邦宁教授分析了住院孩子的基本情况后说,当天正在住院的有259人,病情大体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临床症状较重的,有11人。第二类是情况一般的,有129人,他们症状轻微,但是反映心肌受损情况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心肌酶谱普遍较高,一般升高2~5倍之间;第三类是症状已经消失,可以出院的,有119人。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病科的刘晓清教授说,住院观察的孩子们中,他们的症状都是主观的。问这些孩子们,头是怎么晕的,老是晕,还是有时候晕?头痛是哪儿痛,是一边痛,还是整个都痛?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说得上来的。
专家分析说,由疫苗引起的反应主要有3种:过敏、中毒和污染引起的感染,但如今这3种情况在这些孩子身上都不具备。那个死亡的孩子从病情恶化到死亡只有10个小时,检查发现孩子有重度感染,直接死因是呼吸衰竭,与疫苗接种也没有直接联系。
心肌酶谱升高可能另有原因
疫苗的保质期、冷链、一次性注射器、注射过程等,均没有发现明显的破绽。那么,被认为是接种疫苗后学生最主要的伤害指标———心肌酶谱异常升高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弄清楚心肌酶谱和接种疫苗的关系,有关人员分别对接种后有反应者、接种后没有反应者、没有接种者各114人的心肌酶谱进行了对照检测,结果令人诧异:三种人群的阳性率基本相似,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别。也就是说,这里的正常人心肌酶谱也高。由此可见,曾被有的媒体说得十分凶险的心肌酶谱增高,可能另有原因。
有关调查还表明,同批次的疫苗销售到安徽的共有15万人份,其中14万人份已经在全省各地使用,但是有关部门没有接到一起接种反应报告,这表明发病有一定的聚集性。连同住院学生在临床上的表现以主观为主,发病学生又以9~13岁的女孩为主,参加现场分析的专家们认为:此次疫苗接种反应,是一起典型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称是“群体性癔症”,住院学生并没有因为疫苗的原因受到实质性伤害。
心理学家解说“心因性反应”
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医学心理学家杜亚松分析了这起“群体性癔症”的发病经过:由于学生害怕打针,以及等待打针时的焦虑、紧张情绪,使他们产生心理暗示,并形成不舒服的感觉。此时,一旦有同学在现场称“我难受”,其他学生就会纷纷响应,这就像传染病一样会迅速蔓延,并且迅速扩大。此后,舆论的关注、社会的重视、住院的免费(还可以每天得到20元补助)等等,均使得学生和学生的家长们认为社会“接纳”了这种现状,而且“强化”了他们的这种暗示作用:有问题,得赶紧到医院去!以至于6月27日这一天,已经是接种停止后的第10天,竟然又有700多个孩子家长提出因为接种“染病”而要求住院!
尽管如此,高强还是认为,目前送检疫苗的最后检查结果还没有出来,我们还不能对这一事件下最后的定论。但对确实有病的孩子,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都要全力以赴予以治疗,切不可漠然对待。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疫苗”,共找到
2,838,33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