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亚菲
“中国适应了现代化世界,但世界能适应它吗?”6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美国版)在它的扉页,写下这个问句。围绕这个问句,是关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全方位的解读。
23页的报道篇幅,名为“中国新革命”的专题报道。值得一提的是,这组封面报道,距这本杂志的美国版上一次以中国为封面,已整整相隔16年。
也许对一本新闻杂志来说,这组中国报道并没有什么不寻常——跟报道教皇过世、美国地产狂热一样毫无二致,然而于中国读者却别具意味。毕竟,经过16年的革新与发展,以及融入国际社会的不断努力,中国更在意作为世界一员的形象,在意世界评判她的眼光。从西方人的解读中,中国也许能获得对自身发展的另一种认识。
6月27日,本报记者专访负责此期报道的《时代》周刊纽约总部编辑丁达-伊洛特(DindaElliott),请她谈谈做该报道的意图,以及目前西方主流社会眼中的中国。
记者:从1989年起,《时代》周刊(美国版)就没再以中国为封面。为什么选择现在推出这个20多页的封面报道?
丁达:《时代》在1989年后做过很多关于中国的报道,香港出版的《时代》周刊亚洲版也有不少关于中国的封面报道。至于美国版,的确很多年都没在封面报道过中国。为什么现在报道?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不过《时代》的编辑意识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在政治、经济两方面都越来越重要的国家。我们认为让美国读者去理解中国的巨大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并且也想试着去分析中国在世界的发展前景。
记者:据说你去年来中国,感觉中国变化很大,就决定做这个报道?
丁达:是的,过去25年我经常到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末还在中国住过4年。我急于想介绍中国的现状给美国的读者,这个报道计划的实施对我很重要。一年前我们就开始计划这个特别报道了。我和《时代》周刊亚洲版的编辑迈可·伊洛特,以及《时代》驻中国的记者们亲密合作,列了一个报道计划,主旨是提供给读者关于中国的全面的看法,以及告诉他们中国正在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记者:那么,你们究竟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给美国读者?
丁达:我们的目标是让美国读者清醒地了解到,在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又在想什么。
一些美国人开始关心中国,是因为他们误认为中国人偷了他们的工作,而且有一天中国的军队会对美国造成威胁。我们认为有必要帮助这些误读中国的人去理解,我们(美中)的命运已经紧密相连。
我们想表达这样的观点: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对美国而言十分重要;中国在未来对美国将产生广泛的影响。尤其重要的一点:两个国家必须学会如何相处。
记者:我很好奇你们的封面设计:毛泽东的中山装上满是LV(美国品牌路易-威登)的标志。它意味着什么?
丁达:封面形象的意思是在经济和商业领域,中国越来越像一个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作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它仍是一个完全信仰共产主义的国家,从毛泽东时代至今没有改变。
记者:跟《时代》以前对中国的报道相比,你们这组报道观察中国的角度是否有不同?
丁达:在我看来,目前的中国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很复杂的国家,它一方面发展很快,另一方面也在跟不少社会、经济问题做斗争。中国现在很关心怎么样在世界上站起来,想要恢复过去的地位。应该允许它恢复过去历史上有的位置,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这是我们报道的主要角度和思想。
记者:除《时代》外,不少其他西方主流媒体都在最近刊登了关于中国的系列报道。你认为你们的报道跟他们相比有何不同?
丁达:我希望我们的报道会更加深入,与其他媒体的中国报道相比,分析更加睿智、客观。
最近美国国会的一些议员说,我们应该关心中国,我们也该害怕它,因为中国进步那么快。你说要不要怕?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意思,因为我们两个大国在各个方面已经结合得这么密切,所以最应该问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在将来一起生活?如果你仔细看我们写的报道就会知道,我们的论点是:如果中国将来强,对美国、对任何国家都好。如果中国将来弱,这可能是最危险的,那样的话中国不会稳定。我们对中国非常有信心,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层面。所以关于我们跟其他杂志写的有什么不一样,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点。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美”,共找到
4,833,286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