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的北面和东面,依次排列着十二座庙宇,像众星捧月一样,拱卫着避暑山庄,这就是有名的“外八庙”。它们和避暑山庄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初,其中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被列入国家最高级别“4A”级旅游景区。
这十二座庙宇是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到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陆续修建起来的,前后经历了67年。在山庄以北的山丘地带有八座,自西而东的顺序是:罗汉堂、广安寺(又称戒台)、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庙(俗名小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又称新宫)、普宁寺(俗称大佛寺)、普佑寺、广缘寺。在山庄以东的武烈河东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远庙(俗称伊犁庙)、普乐寺(俗成圆亭子)、溥善寺(俗称后寺)、溥仁寺(俗称前寺)。这些庙宇共占地将近43万平方米。
本来是十二座庙宇,为什么称为“外八庙”呢?它的来历是这样的:普佑寺是普宁寺的附属庙,普乐寺、广安寺、罗汉堂三座庙宇平时不驻喇嘛,直属内务府绿营守护。其余八座,隶属于清廷直属的理藩院管理 ,住有喇嘛,喇嘛的银两由理藩院拨发。因承德地处京师(一说古北口)以外,故称“外八庙”。相沿成习,“外八庙”就成了这十二座庙宇的代称。
“外八庙”的修建,都是当时清朝帝王政治活动的产物。每一座庙宇,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记述着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庙内现存的碑刻和文物,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清朝初年即康乾盛世时各族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展现了我国各民族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些庙宇,都是喇嘛庙。清初,定喇嘛教为国教,对少数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政策,这些寺庙主要是团结蒙、藏王公贵族的活动场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收到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效果。因此,可以说,这些庙宇,是清代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象征,也是抵御外辱、战胜民族分裂的历史见证。
“外八庙”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像一颗颗明珠,在塞外熠熠生辉,独放异彩。这些庙宇,融汇了汉、满、蒙、藏民族的宗教建筑艺术之长,集我国古代庙宇建筑精华于一地,闪耀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光辉。这些庙宇的兴建,把宗教特色和园林格局协调起来,把宗教和政治融合起来,形成了风格各异,总体又相互协调的庞大寺庙群,是中国罕见的梵宇大观。
“外八庙”的建筑,装饰华贵,外观精美,富丽堂皇,气势雄伟,与避暑山庄古朴淡雅的宫殿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普乐寺的主体建筑旭光阁,是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建造的,阁顶天花藻井龙凤呈祥的图案,雕工精细,造型精美,至今仍光彩夺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须弥福寿之庙的妙高庄严殿,是班禅六世居住时讲经的地方,吉祥法喜殿,是班禅六世的住处。这两座殿的殿顶上覆盖着黄色镏金铜瓦,瓦片成鱼鳞状,殿檐前是如意镏金滴水,鱼鳞镏金瓦和如意镏金滴水共用头等金叶15429两8钱5分4厘。四条殿脊上,各匍匐着两条金龙,在蓝天白云衬托下,金光闪烁,大有凌云腾空之势。这八条金龙,每条金龙都重一吨以上。普宁寺内的主殿大乘之阁,内供一尊高达23.511米的木质观世音菩萨像,全身重108.44吨。这尊大佛有42只手,每只手都拿着一件法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显示了我国工匠高度的智慧和技巧。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有大小建筑60多处。它是仿照西藏布达拉宫修建的,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寺庙的后部,通高43米,四周群楼环抱,殿顶也用镏金铜瓦铺成,庄重肃穆,气势非凡。
这里的座座庙宇,各具特色,涉足游览,汉式寺庙的凝重、端庄,西藏布达拉宫的气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胜概,新疆伊犁庙的身影,都可尽收眼底。(张永庆)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庙宇”,共找到
2,57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