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泗县疫苗事件备受公众关注:该县大庄镇防疫保健所未经批准,擅自组织乡村医生对该镇19所中小学的2500多名学生进行甲肝疫苗接种,导致数百学生出现不良反应———防疫所和学校缘何如此“热心”且迫切,以至于甘冒违规操作之大不韪?据新华社电,大庄镇防疫保健所与19所学校串通,学校按每名学生1元的标准收取提成,参与注射的乡村医生则可拿到更多回报……
1元钱,轻而易举地击垮了原本神圣的“白衣天使”和“灵魂工程师”,实在令人感慨万千!但类似的例子,却绝非独无仅有———在李金华近日公布的审计结果中,我们便赫然且熟悉地看到了医疗机构的大名。种种令人触目惊心抑或麻木无奈的现实,用卫生部部长高强的话来讲,就是:“一些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出现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
近日,有关方面传来消息,将努力降低药价、控制滥开贵重药品、查处收受回扣等不正之风……这一消息无疑令人欢欣鼓舞,但在具体措施不得而知的情况下,笔者在叫好的同时仍心存忧虑:倘若现行体制未得改革,诊治药价虚高也罢,查处不正之风也好,能否真正根治“看病贵”、“看病难”的顽疾?就算伤得了皮毛,能否动得了筋骨?你就说药品招标吧,本来是国家用心良苦推出的一项好制度,但我们屡屡看到的却是,它在实践中的走形:低价药物中标了,医院医生却不开了———反正有的是药,干嘛不开贵药拿更多加价、回扣呢?
药品中标就“死”的现实,让我们对“严控滥开贵重药品”的利好消息平添忧虑,也正从一个方面折射出现行医疗体制的尴尬———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营利诉求,用高部长的话讲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倘若医院或医生双重冲突角色(一方面以病人利益代理人的身份向病人推荐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又以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身份从病人身上取得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尴尬不得改观,“看病贵”、“看病难”的嗟怨便仍将会继续下去。
就在前不久,卫生部传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声音———这无疑可以看作是一颗定心丸,因为至少从政策上讲,医院营利的一面不会进一步得以强化;但这颗定心丸,却又不能让我们得以足够安心:医疗资源配置不能推给市场,那政府就要承担起主要的责任,但实际情况呢?以广东为例,2003年全省医疗机构总收入388亿元,其中:医疗收入197.7亿元;药品收入148.7亿元;财政补助收入29.6亿元,仅占总收入7.6%。也就是说,全省医疗机构92%以上的收入要靠自己解决。怎样解决,不用笔者唠叨大家也明白吧。
因此,当“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政策撞上了“公医”不“公”的现实,就不容我们不加以深思,施以良策,力图改观。倘若猛剂不施,任由“公医”不“公”的情况继续下去,那医院就仍将会在“白衣天使”和“白衣老虎”的角色转换中尴尬地生存,而“看病难”、“看病贵”的病根儿非但不除,更有养痈成患的危险!
周日时评(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