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7月3日电题:中部老工业基地从“工业挣扎”到“工业强市”
新华社记者顾立林、张先国、胡靖国
位于河南洛阳的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2004年以来生产异常红火,今年前两个月生产订单就达到50亿元,超过2004年全年的销售收入,企业一改前些年的亏损,实现大幅度盈利。
中信重机公司重振雄风是洛阳工业振兴的一个缩影。2004年洛阳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36%和74%;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50%。
记者在中部六省采访时发现,像洛阳这样的传统老工业城市,不等不靠,通过自身努力,正探索出一条自我拯救与改造创新的发展之路,从前些年的“工业挣扎”逐步再次迈上“工业强市”。
两年前,国家吹响了振兴东北的号角,将人们关注的目光引向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东北“等”的背后,多数是中部地区的工业城市。
有统计表明,被称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我国“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项目,在中部地区城市集中布点的数量并不亚于东北许多重工业城市,如洛阳和武汉分别占了7个、株洲占了4个。至于“二五”以及“三线建设”的工业布局,中部地区是主要集中地。太原、郑州、黄石、十堰、襄樊、宜昌、湘潭、南昌、蚌埠等都是有相当分量的工业城市。2003年中部六省的第二产业增加值1.23万亿元,占全国的20%。
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改革的深化,如同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中部的许多工业企业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设备老化、包袱沉重、机制不活、结构不合理……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陷入困境。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列入洛阳市重点考核的25家工业企业中22户亏损,工业报表“赤字一片”。在武汉、株洲等其他的工业城市里,同样没有几家国企有好日子过,破产、兼并、分流、下岗成了社会矛盾的代名词。
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并没有在困难中沉沦,而是奋起自救,国有企业也没有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点。经过数年的努力,中部不少老工业基地呈出亮色,工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仍是中坚力量。
武汉市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加快发展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烟草及食品等10大行业,着力延伸钢材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等15条产业链。2004年武汉重点发展的10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58亿元,有6个产业过百亿元,其中钢铁360多亿元,汽车及机械制造、光电子信息都超过250亿元,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了武汉工业经济的新支撑。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近40%,创9年来最好水平。
洛阳的特点是用先进技术适时改造传统产业,在国企3年脱困后,及时承接上了国企发展的政策“余威”。一直主管此项工作的常务副市长吴中阳说:“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我们最终在16个重点工业企业中筛选出48个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被列为振兴洛阳工业的‘1648工程’。我们技改的要求只有一条,要干就干别人生产不了的!”1648工程后来已成为技术改造一个符号,2004年全市共实施工业结构调整项目168项,当年完成工业投资14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
始建于“一五”期间的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出口基地。企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改革、改组和技术改造,企业销售收入成倍翻番,2004年突破24亿元。企业投资4亿多元建了钻石工业园,过去钻石切削刀片是按公斤卖,一片合3元钱,现在按片卖,价格上翻了十几倍。这家刀具公司以占集团公司八分之一的销售收入,创造了二分之一的利润。株洲市发改委负责人说,株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突出了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就业创新和环境创新,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四成以上,其城市竞争力在全国数百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57位,省内仅次于长沙。
记者采访也发现,老工业基地特有的历史性包袱、体制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历史形成的,如何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部工业城市的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当前振兴东北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中部的老工业基地也迫切地希望能得到国家类似的政策扶持,以现有的工业基础、发展势头和不等不靠的精神状态,轻装上阵的中部老工业基地必将在中部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