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2日晚间说,太平洋时间23时07分(北京时间3日14时07分)左右,“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出了撞击器。地面随后收到的信号表明,近400公斤重、约家用冰箱大小的撞击器已和探测器分离,正在向彗核飞去。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表示,数据检查表明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按照预定安排,撞击器将在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与坦普尔1号的彗核相撞,上演“炮打”彗星的大戏。撞击地点距离地球约1.3亿公里。负责该计划的专家指出,该计划摧毁彗星的可能性极小,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危险。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深度撞击”探测计划科学家唐.约曼斯说:“从科学角度来看,‘深度撞击’计划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到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
提示
大片“撞况”网上看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计划通过互联网发布最新动态,并通过自己的电视频道实况转播,网民可以登录www.space.com一饱眼福。
解读
太空大片“深度撞击”剧本
据新华社电7月4日,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将与坦普尔1号彗星在太空深处上演一场亲密接触的精彩大戏。现根据美国宇航局官方公布的“剧本”,摘要如下?
导演?众多大腕联手执导,云集业界顶尖机构及科研院校、企业等,包括美国宇航局及其喷气推进实验室、马里兰大学等高校以及“鲍尔”航天科技公司等企业。
剧本创意?30多年前,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一本名为《2001》的作品中构想出“撞击彗星”的创意,也引起了诸多航天大腕的兴趣。经过不断改进、完善后的计划,最终于1999年7月被美国宇航局等方面采纳。
时间?格林尼治时间7月4日凌晨5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
地点?距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深处,室女座中最明亮的星体角宿一附近。
主角一?“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于今年1月12日发射升空,迄今已在太空中飞行了近4.3亿公里。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飞行器,负责提供动力并携带有诸多科学仪器?二是用来轰击彗核表面的撞击器,体积相当于一台普通家用冰箱,重近400公斤。
主角二?坦普尔1号彗星,它由德国天文学家坦普尔于1867年发现并以他的名字而命名,这颗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行,彗核自转周期约42小时。
剧情梗概?北京时间7月3日14时07分,“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从其搭载的母船探测器中被释放出来,并开始调整飞行姿态和速度,等待与坦普尔1号的约会。约24小时后,坦普尔1号彗星如约而至,两者将以约每秒10公里的速度“激情”相撞。
摄像?此次拍摄规模庞大,各路高手精英尽出。太空中,美国的“哈勃”、“斯皮策”、“钱德拉”和欧洲的“牛顿”天文望远镜等会从各个波段观察?地面上,美国基特山天文台、欧洲南方天文台等也会持续监测。在能见度好的情况下,西半球某些地区的人们或许也可借助高倍望远镜参与“实录”。
投资及制作?“深度撞击”计划共耗资3.3亿美元。“深度撞击”计划自今年1月12日发射探测器开始,7月4日上演撞击一幕,约一个月后传回首批相关数据,再经历约几个月的数据分析时间,整个项目要一直到2006年3月才将宣告结束。
影片宗旨?暴力绝非本部大片宣扬的宗旨。科学家认为,彗核内部的物质构成和表面可能会有显著的不同,只有类似的撞击方式才能对彗核内部进行深入研究。此次撞击的科学目标包括?首次直接探测彗核内部的物质?了解彗核表面的构成、密度、强度及其多孔性?通过比较,研究彗核表面和其内部物质的关系?了解彗星演化的历史,解答彗核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等。
链接
万名中国人同“撞”彗星
“深度撞击”撞击舱内携带有刻满全球56万天文爱好者名字及其自身讯息的光盘,其中有上万名中国天文爱好者的名字。当撞击舱冲向彗星的时候,舱内这片刻满全球天文爱好者名字的光盘,也将同时随之穿入彗星内部,永远留存在彗星上。
分析
对撞背后的军事价值
军事专家注意到,在此次行动中,美国宇航局反复强调的两点:一是美国的太空拦截技术。“深度撞击”就像“发射一颗子弹在准确的时间和准确的地点击中另一颗子弹”这一比方很容易让人想起美军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二是太空遥控技术。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的遥远距离,要求地面发出的指令必须绝对精确,不能有一丁点儿误差。所以,一旦成功的话,则说明美国的太空遥控技术到底能高到何种程度。
因此,大对撞从另一个侧面能证实美国所拥有的太空作战潜力。(徐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