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刚开始,贵阳市不少适龄儿童家长已开始为孩子的秋季入学问题发愁了。7月3日,云岩区安云路一位刘姓家长告诉记者,一些公办热点学校又开始偷偷收取借读费了……
“借读费”成某些学校聚宝盆
公办热点小学“借读生”比例高达80%多
教育部在2003年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然而,长期追踪教育收费的贵阳市人大代表杜绍林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03年秋季招生中,贵阳环西小学共招生350人,其中择校生有310人,占招生数的88.6%,省府路小学择校生占85.6%,实验小学占81.2%,实验二小占70.1%,甲秀小学占49.7%。上述5所小学对每名“择校生”收取6000—9000元不等的“择校费”或“捐资费”,总额近1000万元。
2004年秋季入学,贵阳教育局、物价局、财政局联合下发筑价费[2004]54号文件,规定:对因自愿放弃就近安排入学的学生,学校可收取借读费,最高不超过500元每学期,按学年收取。文件中没有了“择校费”,却出现了“借读费”。一位学生家长对记者说,“借读费”事实上就是非片区的学生向就读学校交纳的“择校费”,如果不择个好学校,哪个家长愿意让孩子去借读?
然而,当年11月份,贵阳市物价、教育、纠风等7个部门对全市部分区县中小学进行抽查时发现,南明、云岩两城区公办热点小学一次性收取每个学生6年借读费6000元,违规收取高达1100多万元。市教育局随即给这些小学清退借读费设下时限,然而,截至今年4月18日,清退还没达到总额的40%,其中云岩区751万多元的借读费仅退了89万元,直到教育部门出台严厉的处罚措施才在4月30日全部退清。
杜绍林告诉记者,按照教育部的文件和规定,54号文件本身的合法性就缺乏依据。就算它是合法的,两城区近10所小学竟一次性收取每位学生6年的借读费,也严重违反文件规定。
这边人满为患那边校舍闲置
有家长为让孩子进“名小学”借读四处奔波,也有小学无人问津
儿子在贵阳市省府路一家公办热点小学借读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弄个借读指标,自己费了很大的劲,除了交给学校6000多元,其他开销也花了4000多元,他自嘲地说,自己还算“幸运”,还有好多家长拿着钱没地方交呢。
不过,另外一位孩子也进了某热点小学借读的家长告诉记者,这家学校一年级新生有800多人,班级只有十几个,有的班多达70人,老师能照顾过来吗?其教学质量有点让人担心。
一些“名小学”欢喜着人满为患不知道怎么办,而另外一些小学却因招不到学生而发愁。杜绍林介绍,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班级人数只有20人左右,其片区内稍微有条件的学生全跑到热点小学借读了。
清退“借读费”
“领”还是“不领”,家长陷两难境地
今年3月中旬,杜绍林、陶光亮、陈世和等6位市人大代表分别进行了两次持证视察,结果发现清退“雷声大、雨点小”,受到来自学校甚至是某些家长的抵触,教育、物价等部门监管不力,发通知、设时限等手段难有成效。
在视察中许多违规学校表示,跨年度收取借读费是家长同意的,并签订了承诺书,而且学校经费不足,跨学年收取只不过是应急,反正学生早晚要交。
杜绍林告诉记者,有些家长向人大反映,一些学校虽然通知了家长来领回借读费,但却告诉家长要三思,保不准政策明年有变,可能会涨到2000元。一位刘姓学生家长说,学校让我领回多交的借读费,我还真不敢领:怕学校报复孩子,怕老师不管孩子,怕孩子受同学歧视,怕孩子自尊心受伤;不领吧,又有点不甘心。
均衡教育资源
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从“择校费”到“借读费”,之所以禁而不止,杜绍林认为,说到底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一些政府领导热衷建重点学校,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建设中,结果是重点学校不断锦上添花,而普通学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甚至被挤占、挪用,学校之间差距被人为拉大。
怎样消除借读现象?云岩区教育局长刘豫清说,随着贵阳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原来老城区的市民纷纷外迁,而学校的布局却没有发生变化,使部分学校包括一些热点学校招不满片区生,只能多招借读生。借读现象在现阶段很难根除,教育部门将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合理调整招生划片范围,按大片区统一招生的原则,统一由电脑分校分班。二是财政增加100多万元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或通过校际合并,尽快均衡基础教育资源。
均衡教育资源,既要对差学校“雪中送炭”,也要给好学校“锦上添花”,但现阶段要有所侧重。杜绍林介绍说,日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参考,政府保证了充足的教育经费,各校教学条件、设施都达到规范化,执行统一、规范的教学要求,且教师和校长由政府机构进行轮换调整,保证各中小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水平的均衡性。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借读”,共找到
90,16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