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参战 近千同学战死南苑
84岁的王峻峰参加南苑之战时,只是一名16岁的军训团学生。老人现在仍然精神矍铄,满头的银发整齐地梳向脑后。在战争年代,振耳欲聋的炮击声使他听力受损。提起29军军训团的经历,老人十分激动,他还以为,29军军训团和那段保家卫国的往事,已经从人们的脑海中淡忘了呢。
参加南苑战斗时,军训团的学生们参军都还不到一年,1600多名学生投入战斗厮杀8个多小时,有近千名学生阵亡。
7月28日日寇侵犯南苑,战斗到最激烈时,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打进东门,敌我双方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军训团守的正南方也成了鬼子的主攻方向。日军借着飞机扫射,向这边还击,同学们无暇顾及来自天上和地下的子弹,只知道向敌军扫射。
王峻峰说:“听到有人受伤的喊声,才知道身边的陈景斌同学,被日军战斗机射中。”从早上五点钟开始,大家没有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在暴晒之下,死守着那片阵地。
同学们早就盼望打鬼子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突然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当时宛平守军是29军37师吉星文团,该团拼力死战,扼守卢沟桥,日本人没能攻进宛平城。
卢沟桥的炮声传到南苑。当天早上,学生们起床后集合点名,同时通报卢沟桥和日军开战的情况。军训团当日即停止训练,马上投入备战。
军训团为每个学生配发了子弹100发,手榴弹4枚,还有一把大刀。南苑军营附近南北小街的磨刀匠、铁匠全都被请到团里为大刀开刃,同时,为抢修防御工事,扫清射击视线,29军军部下令200米内的高杆作物全部砍倒,包括高粱,谷子等。
向日军开战是军训团学生们盼望已久的事。他们在平时训导中,就知道和日本人早晚都要打这一仗。所以得知战事爆发,学生们都很冷静,没有惊惶,只是纷纷磨刀擦枪,做战斗准备。
王峻峰觉得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平时的军训团教育分不开。在平时接触的教官中,让他敬佩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军训团主持日常工作的张河舫教育长,另一位则是一大队队长李克昌。张是位知识分子,坚决反对体罚学生。每周一的朝会升国旗活动是由他主持的,讲话内容一定是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为国效力。还要唱两首歌,一首是国旗歌,一首是军训团歌,团歌歌词是张教育长写的。
“风云恶、陆将沉、狂澜挽转在军人。……锻炼体魄、涵养学问,胸中热血、掌中利刃,同心同德、报国雪恨,复兴民族、振国魂……”这首军训团歌,让王峻峰每回唱起都觉得热血沸腾。
李克昌队长曾在一次野外勤务演练中,利用间隙时间把大家聚拢来问:“今天是什么日子?5月7日,是国耻纪念日。1919年的今天,袁世凯要与日本人签定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要把大好河山拱手让给日本人,我们不能忘记今天这个日子,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和日本人好好打一仗。”当时,同学们都认为李队长是个有爱国热情的军官。
每天5点起床进行训练
军训团平日训练分文科和军事课。每天的训练很紧张,早上5点之前就吃完早饭,开始训练。训练间隙开展文科学习。课程排的满满的,学生们很少有交流的机会。对于从农村出来的王峻峰来说,这些都适应了下来。
军事课第一年进行小教程的教育,主要是操典、筑城教范、野外勤务令。操典部分对操典总纲要求会背,班、排、连队形训练。个人技能训练包括军人素质,各种制式动作。筑城训练学习包括工事构筑、堑壕的构筑,利用地形学会经始,学会土工作业的方法等。“其中筑城训练对南苑保卫战中作用很大。”王峻峰说。
王峻峰当年16岁,是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进入29军军训团的。他还记得考试题是一篇作文,题目叫《兵贵精不贵多论》。“招生要18岁以上,我就虚报18岁。”王峻峰说,父母当时十分反对他去军训团,可是投军是他早就定下的决心。
当年投考军训团不但年龄小不够条件,王峻峰也没有初中毕业文凭,但却具有相当学历,这要得益于本村的一个叫郑锐的学生。郑是保定一中学的高中学生。他常给王峻峰讲一些时事局势,如日寇对中国的侵略、918事变、东三省沦陷等。这些话对王峻峰影响很大,也是促成他投考军训团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长抱机枪扫射敌机
7月28日早上5点吃完早饭,王峻峰携洋镐、铁锹和同学们继续去加固工事。“咦,鬼子的侦察机又飞过来了。”刚动身,耳朵里传来飞机轰鸣的引擎声。“一抬头,看到一架日本侦察机从南苑上空东北方向飞过来。我当时没把这当回事,因为77事变后,日本侦察机到南苑上空侦察几乎成了例行任务,天天来,因为没有接到命令,无法决定是射击还是隐蔽,我们对敌机也没做理睬。”
刚到7点,日军多架战斗机编队呼啸着飞临营区上空。发现情况不对,同学们马上跑到阵地中自己的位置爬下。一瞬间敌机就开始投弹轰炸和俯冲扫射,炮弹就在学生们的身边爆炸。紧接着,日军开始发动地面攻击。王峻峰看了一下周围同学,每个人神情差不多,镇定自如地端枪上弹,没有一名同学惊慌的。
29军特务旅的防守的南苑东南角枪炮声很激烈,军训团紧挨在特务旅的右边,防守的位置在正南边,这个位置也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同学们操起大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几次打退了他们的进攻。
“鬼子的地面兵力并不雄厚。”回忆起那一幕,老人说,战斗打得很窝囊,完全可以把鬼子包围起来打。但从战斗打响开始就没有接到任何战斗指令,没有人指挥,处于一种进退无据的状态。
中午12时,军训团学生们听到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教育长张河舫在后方拿一挺机关枪扫射鬼子的飞机。“听了这个消息后,精神为之一振,有这么一个高官和我们一起战斗着。”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军训团近千学生战死
当日下午3点钟,军训团接到一个消息:南苑机场失守了。军训团和29军作战部队处于腹背受敌状态。下午4点左右,冒着炮火有人传来消息说,一部分学生向南突围,另一部分走大红门突围,之后到固安集合。
突围中王峻峰和另外4名同学一起走。“向南走的路上有大车辙碾过的车沟,沟里有下雨的积水,又渴又饿的几个人跑过去趴在车辙边上双手捧着水喝,还好水没有臭,只有股马尿味儿。”王峻峰回忆。继续赶路时遇到一位老乡,给他们指了方向,并从怀里掏出两张烧饼给塞给他们。
按照老乡所指方向,果然找到了永定河,几人过了永定河来到固安县城。在那种情况下,王峻峰他们没有一个人丢失一件武器,包括枪支、子弹、手榴弹、大刀,一应俱全。吃完饭才见了中队长、分队长等军官,才知道军训团战死近一千多人。突围后证实,他们军训还剩下大约有六百人。
昔日南苑战场 今日园林单位
民国初年,南苑以其占地广阔,被辟为兵营。至今南苑地区仍留有“三营门”、“六营门”这样的地名。冯玉祥当年的检阅使署和师司令部建筑犹存,位于南苑机场候机楼东侧,1990年列为北京市文保单位。
昔日由南苑兵营至大红门的乡间土道,如今已建成宽阔平直的南苑路,当年的皇家猎场也几乎被迅猛扩展的市区蚕食净尽。但是,散落在南苑地区的抗日战场遗址,仍在执着地给予忙于和平建设的人们以一种警示。
王峻峰回忆他初到南苑时的情景说:南苑校址一共有16座营房,我们住在第8营房,紧临着军部第9营房。南苑围城内侧有一条小公路,路旁栽有一排大柳树,我看到大柳树之间有一条蓝色大横幅,上书“南苑柳营”四个大字。我立即就想到西汉武帝时的名将周亚夫平“七王之乱”,为巩固汉武帝的统治立下稳定乾坤的功劳,他治军严明,史称驻地名称就叫“细柳”,连皇帝大臣们进去都要遵守规矩。我想这几个大字一定是从这个典故来的,所以想到,这里也可能不错,治军也挺严明的吧。
七营房现存总建筑面积3912平方米,南向,大门上悬“陆军检阅使署”匾,门两侧各一座门卫用房,迎门为第一排营房,都为中西结合的哥特式建筑。因年久失修及1976年地震,破坏严重。1986年修缮。第二、三、四、五排,修复为清代园林式建筑,苏式彩绘。同年公布为丰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晋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南苑”,共找到
210,03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