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进村 农妇逃亡40天
老伴离世后,张俊凤哭瞎了一只眼,此后的日子,她总喜欢穿着素净的对襟袄,凭一双缠过的小脚和一根磨掉漆的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楼下去,久久地坐着与邻居谈往事。
“我恨日本人,怎么不恨哪?!他们杀了多少人,糟蹋了多少闺女,做了多少恶呀!”68年过去了,张俊凤一提起日本人依然很激动。日本人留给她的记忆,除了“八格亚鲁”、“花妞妞”,还有40天的逃亡史。
看见日本兵,躲进玉米地
18岁那年,张俊凤从朝凤庵嫁到了南面的西沙屯。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张俊凤算是嫁了个好人家。夫家只有婆婆和14岁的丈夫两口人,却有三十多亩地和五间房。
1937年夏,麦子、玉米快熟时,张俊凤抽空回了趟娘家。不料,刚住了六七天,就出大事了。
1937年7月26日中午,张俊凤回到娘家的第六天。吃饭的时候,从外面回来的爹进门就喊:“不好了,日本鬼子已经快到咱们这块儿了!”
全家顿时慌乱成一团。第二天一早,张俊凤爹决定先把女儿送回婆家。
他们不知道,此时,日本部队已对昌平的小汤山29军驻军发动袭击。张俊凤一回家,反而离战火更近了。
7月28日,天气格外炎热。
中午,张俊凤和丈夫从地里回家。刚刚走到村里三里多长的街上,就看到村南头,一片白花花的刺刀直晃眼,日本兵来了。
“有的穿着军装马靴,有的只用一条小白布系在胯下。” 张俊凤描述第一次见到日本兵的情景,“见人家就进去,在空院子里挺起刺刀一顿乱砸,一刀一个地戳死鸡鸭。”
眼看几个鬼子快要到自家院子了,张俊凤一把扯住了丈夫往地里跑。一路急奔到地里,婆婆还在地畔歇着。张俊凤把村里情况一说,婆婆也慌了。娘仨转头朝高过人的玉米地里跑去。
玉米地里,早已三三两两藏着一些乡亲。还好,像乡亲们传说的一样,鬼子只直着走道儿,不拐弯。直到半夜,张俊凤一家三口才跟着人群回村。
连夜跑到沙河,鬼子又追来了
那时,二十九军吃了败仗,沙河已被日本军队占领了。婆婆决定带着张俊凤小俩口,先到外村躲几天。
出了村,20多个奔西南的乡亲汇成一道,一路往沙河去。逃亡的人群一路不敢多说话,除了偶尔几声咳嗽,再就是窃窃地传着鬼子在村里的恶行。“鬼子抓住了乡丁李文富他爸,问别的人都跑到哪去了。李文富他爸答不上来,被鬼子用铁丝捆了双手,拽到村口,一刺刀捅在肚子上,就这么死了。”
“鬼子糟蹋了五个媳妇。其中一个被鬼子堵在了她家,八个鬼子,其中四个扛着大刺刀站岗,八人轮流着来。”五个媳妇里,张俊凤认识村南头的两个,21岁的李家媳妇和19岁的杨家媳妇。
连夜跑到了沙河,疲乏的人们还没来得及休息,听说鬼子追来了,又跑了三十里地,到西玉河。一天一夜的惊吓劳累加饥饿,张俊凤一家都跑不动了,住进了一户不相识的好心人家。不料,才吃完晚饭,听说鬼子又来了,他们赶紧又跑,一直跑到苏家坨。
婆婆回家,差点没回来
苏家坨,是上庄西南的一个村子。张俊凤婆婆的姑奶奶家就在这里。
逃出西沙屯两天后,张俊凤一家借住在了姑奶奶家。一两天内,逃亡出来的远近亲戚有10多人,都挤着住在一起。“大家每天都盼着走道的人,带来一句半句消息:日本人来了、日本人走了,但都没个准儿。”逃亡的日子,张俊凤最担心的是不知道家里的情况怎样。
最忧心家里的还是婆婆。住了两宿后,婆婆一大早就对张俊凤说:“在这儿白吃白住人家,心里总觉得不塌实……我想回家去看看家还在不,最好能带点白面回来。”
张俊凤一下就哭了:“妈,你不能回去!这一回去,不定有什么危险。家没了行,人没了可不行啊!”婆婆也哭了:“这怎么行啊,孩子,我不管这家,谁管这家呀!”婆婆还是执意回去了。
“这一走,婆婆差点回不来呢。”多年后,张俊凤回忆那场虚惊,语气已经比较平静。当时,婆婆才走几天,张俊凤和丈夫一大早就在村口听到走道的人带来的消息:日本人又进村了,逢人就抓,有四五十个老太太被押上了卡车,里头有俊凤的婆婆。“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张俊凤拽上丈夫,跑到附近一个被荒废的坟头抱头大哭:“妈被抓了,咱们这可怎么过啊……”
中午时分,一起逃难的叔公得知消息,立即起身去打探。
太阳还没落山,叔公和俊凤婆婆一起回来了。一起放回来的还有好几个回村的老太太。在苏家坨坐立不安的人们喜出望外。
原来,村里的会头(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给翻译卑躬屈膝地讲情,说让大家先回去吃饭,吃完饭再回来。鬼子同意了,老太太回了村,就没命地四散跑了。
鬼子撤离,回去收割庄稼
经过了这场惊吓,没人再敢提回家的事。这一住,就是整整四十天。继小汤山、沙河之后,地势险要的南口也失陷了。逃难的人们成群结队,带来一个个鬼子杀人放火的消息。
40天后,会头通知说鬼子撤离村子了,村里人才陆续回去,收拾被抢砸得一片狼籍的家,赶着收割早已成熟的庄稼。
战火蔓延到了许多地方,西沙屯的人们也习惯了在提心吊胆中尽力保持生活的原貌。 张俊凤,每天还是地里、家里忙。
之后,夏天的一个中午,生完闺女2个月的张俊凤,正和婆婆做饭,忽然听见村里的喇叭广播,“……日本人投降了!” 张俊凤听到“日本人”三个字,吓得赶紧往外跑。婆婆追出来叫道:“跑什么!闺女也不要了?”
张俊凤后来才知道,“投降”就是吃了败仗的意思,那些曾经在村里烧杀抢掠的日本兵要离开中国,以后再也不会打扰自己的生活。
本报记者 陶春 相丽丽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张俊凤”,共找到
188
个相关网页.